“新班级教育”课题组/文
让学科和生活更紧密
“新班级教育”课题组/文
崇文实验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九大特质:爱学校、很快乐、有自信、爱探究、会合作、擅交往、有特长、重环保、懂感恩。以此“九大核心特质”作为课程目标,“新班级教育”在课程综合化、课程整合方面作出较大的变动,通过整合、增减和重组课程,由点及面,从局部的、散落式的课程建设到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设计了五大课程领域——
【语文与艺术领域】思考原点为:一是文学与艺术的历史融合,二是方法技能与情怀品位的价值取向;
【数学与科学领域】思考原点为:一是孕育理性精神的摇篮,二是让数学助推科学之门;
【社会与综合实践领域】思考原点为:一是经历丰富体验创设成长空间,二是取径人际交往,剑指学习能力,三是生活势必融合,正学方以阐教;
【英语与国际理解领域】思考原点为:一是语言技能与国际意识的统一,二是母文化与异文化的融合理解;
【体育与健康领域】思考原点为:一是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调和,二是身体与生命的二维讨论。
“新班级教育”在宏观上突破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常规设置之间的关系。在五大学习领域统整下,提出了十大课程:社会、综合实践、语文、艺术、数学、科学、英语、国际理解、体育、健康。其中,除综合实践和健康两门课程外,其余八门课程均包含学科课程(必修)、专题活动课程(必修)、社团活动课程(选修)三大部分。基于培养目标,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国家课程为依据,“新班级教育”对课程结构作出了调整,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的相互关系,对各门课程在课时计划中的时间比例分配、时段设置作了新的规划。(见下页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科单设,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有的则分散在学科中,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也有的进行学科整合,强调课程以学生直接经验与生活为核心,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调整或重组,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这种改变,在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现实世界的真切体验,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有些学科逻辑体系较强,单设这些学科课程,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能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开展评价,提高教学效率。这些单设的学科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艺术(音乐和美术)、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综合实践(劳技和信息)。
客观世界是整体的、综合的,许多学科之间的内容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单科教学,忽视了这种特性,使得这些本来具有关联的内容“各自为政”,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同时,这些相互关联的内容却又在不同的单科教学中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教学效率降低。因此,需要我们作出整合。
整合同一主题的内容
“新班级教育”课程实施中,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将各门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每学期初,同年级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会集中在一起,共同交流学科中同一主题的内容,商议如何整合这些内容,突出主题并形成教学预案。目前,同一主题内容的整合集中于“社会与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专题活动课程”中,其中,一二年级为“主题协同”,按月分散实施,每学年共计一周时间,三至六年级集中实施,每学年一周时间。
整合实践性强的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保证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新班级教育”课程将各学科课程中实践性强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集中实施,使学生活动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实施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五大学习领域中,设置了“专题活动课程”,将各学习领域中实践性强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了一起,并集中时间实施。专题整合的课程,体现了以下特征——
课程综合化。将同年级各学科间相互关联、相同主题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整合,使学生得到一致的、整体的知识,发展综合的思维方式,同时,整合后的主题学习更加有效率,学生的体验更加丰富,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思维的广度得到了拓宽。
设计网络化。主题的设计是整个专题活动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以一二年级主题教学为例,设计时,各科教师围绕主题,先确定与之关联的“知识块”,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块”细化成“知识点”,并相互联结成网状。这个网络成型后,各学科教师再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进一步加工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教师协同化。同一专题内容在由年级组、学科组教师共同备课,实施过程中,需要两位老师的协同教学。崇文实验学校一二年级由两位老师包班,专题教学就由两位包班老师协同进行。三至六年级,每班都有配班教师,专题教学时,就由班主任和配班老师协同完成。两位教师协同合作,可以轮流组织教学活动,也可以同时进行,一主一辅或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点,组织分层教学,在学生进行活动时,两位教师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主题活动的全面性、连贯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充分性、公平性。
学生合作化。专题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活动的比重很大,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研究—讨论—报告”的形式在主题教学中使用很多,学生通过合作,掌握交往和评价的技巧,不同的学生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学习探究化。专题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专题活动中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己的讨论、观察、访问、体验、收集资料等,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含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两方面内容,学生不仅要明白道理,更要能在实践中运用。“新班级教育”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性重组: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中的知识性学习内容设置在单科教学中,操作性学习的内容则分散出来,重组至“农事体验、生存教育”等专题活动课程中;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知识性学习内容设置在单科教学中,道德实践内容则分散出来,一部分实践体验的内容重组至社会类专题活动课程中,如“走进社区、国防教育”等,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内容重组至国际理解课程中,并通过“英语节”这一专题活动课程加强实践和理解。
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和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内容的分散与重组,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功能与作用,使潜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确立了与操作性、实践性相对应的评价体系,真正意义上深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