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玲玲
严华银:行走着的教育“启蒙者”
文/王玲玲
严华银简介
现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第二师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
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4年,担任过重点高中副校长,兼任市政协副主席;镇江市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2006年调入省教育厅相关培训机构工作。先后被聘为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班领衔专家;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期研究语文教学、学校管理和教师培训,发表论文近400篇。著有《让学校安静》《今天如何做校长《严华银讲语文》《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语文行思录》《高中口语交际》《让语言亮起来》等10余种。
从江苏省镇江市一座小岛上的初中语文教师到重点高中副校长,再到国培计划首席专家、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这大半辈子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为中国教育改革鼓与呼。
如今,一年的365天里,一半以上的日子严华银都行走在路上,调研、讲学、现场指导、和一线的老师、校长交流……如同一位布道者,从南到北,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孜孜不倦地传播着自己的教育启蒙思想。
严华银说,应试以前所未有的强势改变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生态,教育就如同一辆狂奔的列车飞速前行,但很多人身在车上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我呼吁的启蒙就是要让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学生在学校里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真的需要一场重大的教育启蒙运动!”
一位弱冠之年的老师,夹着一本教材,两只粉笔,意气风发地走进一方不大的教室,面对一群目光清澈如水的孩子,开始自己许身一辈子的语文教学……回想起30多年前自己第一次走上初中语文讲堂时的情形,双鬓已生华发的严华银还是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正如出生在8月31日,就是为上学而生一样。回想起自己投身教育的机缘,严华银觉得自己天生就应该做老师。他的祖父是镇江扬中有名的私塾先生。乡村私塾老师朴实却又颇为浪漫的生活状态在严华银幼小的心田种下了诗意的种子。“我小时候就想,当个私塾先生也蛮有意思的。”不过,严华银没有料想到的是,一度以“数学男”自居的自己,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了语文老师。
出生于1961年的严华银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当时数学考卷的总分是100分,他考了89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扬中绝对的NO.1。最终,严华银被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分院数学系录取。可还没开课校领导就宣布由于理科老师调不进来,数学系整体转为中文系。一直怀揣着“数学梦”的严华银当场就懵了。“有人直接就退学了。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上大学是难得的跳出龙门的机会,我不可能放弃。”就这样,文言文零基础,甚至连汉语拼音都没学过的严华银就成了中文系的学生。为了补上这种“先天不足”,整个大学期间,严华银背诵了上千篇古文,一字一句推敲、琢磨,从中体悟文字的诗意,揣摩语文的真谛。酷爱数学所形成的思维理性则帮助严华银在此后的语文教育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出名极早的中学语文老师。
从教的第二年,严华银就作为县里唯一的教师代表,参加了江苏省中语会的第二届年会。在这次年会上,严华银第一次现场感受到了语文名师的教学魅力。这成为他语文教学的真正起点。自此,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暗暗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我一定要成为语文特级教师。”
在此后的一线语文教学生涯中,严华银展现出了耀眼的才华,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不仅实现了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理想还被委任镇江市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等行政职务。长期深耕一线教学、教研的经历以及个人广博的阅读视野,让严华银对语文教学以及更为宏大的中国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虽然置身体制之内,但是,严华银依然不改“狂狷书生”性情:“小学语文教材很多内容与语文无关,应该彰显语文味儿”“基础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领域问题很多,需要加强”“应试格局不改,任其发展,整个社会几乎是合谋着毁掉孩子的童年和未来”……每每这些语句从严华银口中蹦出来的时候,除了愤世嫉俗,让人感受更深的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无奈。
“我今年想出一本书叫《让教育安静》。从《让语文安静》到《让学校安静》,再到《让教育安静》,最后走向让中国安静。”严华银每年要和全国几万名校长、老师交流。这些年,他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课堂很热闹,我们关于教育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可表面的繁华却难掩内在的空洞。“以现在的语文教学来说,看小品,听相声,读小说,做游戏……场面大,气氛活,学生情绪亢奋,这似乎就是大家公认的‘好课’。但是,问题就在于就‘语文’而言,学生有没有什么收获呢?”在严华银看来,如果徒然是一种较为低级庸俗的搞笑逗弄,让孩子有一些甚至很多“情绪”的波动,并没有感情和思维的深度变化,没有什么语文知识、技能、方法和习惯类的东西植入心田,这样的课越加热闹,便越加虚空,对于孩子的学习只有伤害,没有半点好处。
在严华银看来,不仅仅语文教学需要安静,整个中国教育都需要安静。“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的教育家往往几十年就做了一件事情,出了一本书,而我们的某些教育专家一年说不定就出了五本书。这就是一种浮躁的氛围。我为什么说让教育安静呢?就是这个意思——你安安静静地去做一些事情。”从教这么多年严华银也出了几本书,他认为自己的文章、自己的书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我绝不会去为了出书而出书。”
严华银还有一个看似迂腐的坚守——绝不在任何场合推荐、推销一本自己的书。不过,让他颇为自豪的是,好几个省份都集体采购了自己的书。“一订就是三千本、五千本的。我跟出版社说,我一分钱版税都不要。”比起版税严华银更在乎的是有人愿意看自己的书。“某种学科价值观上的认同是让人最开心的事。他可能看了我的书,有些认同的地方,也有不认同的。但是,我觉得只要能启发他的思考就是有用的。他们思考了之后再变成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就是影响千千万万的孩子,那就是功德无量。”严华银颇为兴奋地说到。
尽管对中国教育现存的种种问题痛心疾首,但是,严华银做了大半辈子教育却从来没有厌烦。“我不怕上课,现在我在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的文学院也兼课。”不过,由于肩负着教育部国培计划首席专家、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务,更多的时候严华银都奔走在全国各地,调研,培训,指导,讲学。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同时更是看见曙光的过程。尤其是2015年启动的“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项目,让严华银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原生力量。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的“南疆兵地一体化基础教育发展网络”构建,青海西宁第二十一中学校长于大伟的校园虚拟社会化实践,福建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校长林启福的“福泽教育”“七色花德育课程”……严华银对“领航班”江苏基地的每一位学员的学校情况,个性化的教育思想都能娓娓道来;对这些未来“教育家型校长”一点一滴的创新思考与探索更是如数家珍。
在严华银看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期。纵观历史,可以预见,在这个过程中,有思想的人可以做一些事情,这个阶段可以产生一些优秀者。而这些从全国中小学名校长中选拔出来的“优等生”无疑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走上原创征程的“领航者”。严华银称,自己曾经做过二十四年的中学语文老师,教过两届初中,七届高中,极其有成就感。不过,如今,已过半百之年的他却认为,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比如说,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大家从来没有做过,教育家型校长也能培养吗?我们就要通过三年的努力证明:一个教育家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但是,任何教育的优秀杰出者,都是需要培养的。‘领航工程’可以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去年,严华银带领10人的专家团赶赴新疆,去邱成国所在的华山中学及其所支援的南疆地区的薄弱校调研。这支专家团队冒着生命危险横穿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零距离走近南疆的学校,走近当地的维吾尔族学生的家庭,“把脉问诊”。正是这样扎实的一线调研,使得严华银所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每一所学校的情况都摸得特别透,问题提得特别准,后期形成的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诊断报告才特别有含金量。严华银告诉记者:“这个报告不仅对未来学校的发展起到指导方针的作用,还对校长们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因此,这个工作我们做得很认真,用心、尽力去做。”
“领航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严华银及其团队已实地调研了8位领航班学员中6位学员所在的学校。江苏基地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今年5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的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中期成果展示及总结交流研讨班开幕式上,当江苏基地将一年的主要工作以25分钟的视频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现场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
严华银称,这些项目动辄就是几十万,花的都是纳税人滴滴血汗钱。如果不把每一个项目尽心尽力地做好就是没有良知。“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坚定,立志把每一个项目做到最好。”
据悉,严华银身兼两职的江苏省干训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正在酝酿合并事宜。两个中心合并之后工作人员尚不足20人,但是,整个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诸多重要的项目都要从这个中心出来,重要性不言而喻。用严华银的话来说,“两个中心的工作至少对江苏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和校长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中国教育校长教师培养培训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发挥出一些示范、探路的作用”。
因为多项工作职务一肩挑,严华银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行走在路上:调研、指导、上课,参加很多的项目。新疆、青海、西藏、福建……将他一年走过的地方全部标注出来,俨然就是半幅中国地图。
长期跟大量不同地区的一线教师、校长接触,让严华银对教育实践者的不易感同身受。严华银说,尽管自己被冠上了“专家”的称号,但是,他从来都对一线的实践者充满尊敬。“理论的第一基础是实践。所以,我经常对老师们说要增强自己的实践自信,不要被理论吓到,不要被所谓的专家的名号吓倒。让这些专家来上课,他可能上得还不如你。”严华银对于那些不了解一线教学情况,没有上过一天课的“专家”的“高谈阔论”,对于那些纯粹从理论出发批判一线教学的“理论家”,向来抱以警惕。“有些人头仰在天上,不知道前面是深坑的走法是很危险的”“关键是他们的没有轻重的批评有时甚至是冷嘲热讽会让一线特别是农村老师丧失自信”。
其实,严华银并不是否认理论的重要性,只是强调一线教师要树立实践自信。他拿孔子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们说孔子的教育是世界最优秀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源头。我想问你,孔子的教育有什么理论支撑他?当时中国有教育理论吗?世界上有教育理论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把教育做到了最优秀。反之于自身,严华银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理论家。“我是实践家。可能我实践之后,有点经验,有点理性的思考。”如果实践者有目的地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自然是如虎添翼;而理论家更多亲近一点实际,结合一点实践,宽容一点教学行为,那才是双赢和研究的正途。
这种实践中的理性思考让严华银愈发觉得中国的教育需要一次重大的启蒙运动。启蒙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知道我们的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知道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如果全社会在这个问题上能形成共识,那教育的应试状态就会没有立锥之地。严华银强调,对于中国教育问题的产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以置身事外。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每个人都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没有人可以隔岸观火。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感,严华银如同行走着的“布道者”,写文章,讲学,作讲座……以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孜孜不倦地播撒着教育启蒙的火种。他坦言,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行走中的启蒙的影响有多大,只是乐此不疲地做着。“我希望教育能有所改变,希望让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能接受到既有中华传统又具有世界一流品质的教育。”严华银满怀深情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