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导管固定敷贴在老年病人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6-10-22 06:55付小红徐爱琴
护理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机械性红肿静脉炎

付小红,陈 燕,徐爱琴



新型导管固定敷贴在老年病人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付小红,陈燕,徐爱琴

[目的]观察新型导管固定敷贴欣皮固在老年病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行PICC插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统缝合法和3M(10 cm×12 cm)透明敷贴固定PICC,观察组使用欣皮固导管敷贴和3M(10 cm×12 cm)透明敷贴固定PICC。[结果]观察组中穿刺点红肿、导管移位或脱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欣皮固导管固定敷贴无须缝合固定,减少对皮肤的损伤;粘贴牢固,避免导管移位脱出,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欣皮固;PICC;固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首选右侧贵要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置管技术。它为病人提供了安全、快捷的静脉通路,方便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减少了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减轻了病人痛苦,病人可自由活动,舒适度提高。传统的PICC导管固定方法即缝合固定法[1],易造成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液体渗漏、导管移位脱出、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椎旁积液、心房颤动等。欣皮固导管固定敷贴是一种新型固定粘贴材料,由涂胶皮肤贴片、尼龙粘扣、涂胶泡棉片组成。其临床主要应用于各类外科术后导管固定,较少应用于PICC导管固定中。我科与肿瘤科自2015年1月以来将欣皮固导管固定敷贴(B型)应用于PICC导管固定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老年科与肿瘤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PICC的病人150例,年龄58岁~96岁,男87例,女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固定方法两组病人均使用同种型号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顺利。对照组置管后使用传统的PICC导管固定方法(缝合固定法),即将体外的导管弯成“S”形后将固定器缝合固定于皮肤上,然后导管及固定器表面覆盖3M(10 cm×12 cm)无菌透明敷贴。观察组置管后使用欣皮固导管固定敷贴[生产单位:苏州金保利卫生材料有限公司;产品标准:YZB/苏(苏)0296-2011;注册证号:苏苏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1640354号]固定导管,其固定方法为:①撕除涂胶皮肤贴片的离型纸(膜),将导管固定敷贴贴在无皮肤破损处,轻按、抚平,使皮肤贴片与皮肤充分接触;②松开尼龙粘扣,撕除涂胶泡棉片上的离型纸(膜),将导管呈“S”型固定在泡棉片上,扣紧尼龙粘扣;③导管及固定敷贴表面覆盖3M(10 cm×12 cm)无菌透明敷贴。

1.3PICC维护由2名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士操作,按常规更换无菌贴膜,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置管次日更换1次,以后每周更换2次。有渗血、渗液、卷边、脱开等随时更换。每次换药后对病人穿刺部位进行联合评估。凡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并从渗透液或分泌物中培养出细菌生长,即可诊断为局部感染;在静脉置管期间,病人出现发热、寒战、可能伴有白细胞升高,经外周静脉取血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即可判定为导管相关血行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参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PICC导管穿刺点红肿、导管移位或脱出、机械性静脉炎等非预期拔管情况。导管移位是指病人携带导管使用过程中体外部分的导管移动超过0.5 cm,尽管影响导管尖端在中心静脉的位置,但未影响使用功能[3];导管脱出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移动,不能继续使用;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摩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症反应所致[4]。感染以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或出现发热、寒战、可能伴有白细胞升高,同时在血液标本或静脉导管尖端标本中培养出细菌生长。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导管移位或脱出率为2.67%,对照组导管移位或脱出率为13.33%;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67%,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0.67%;观察组穿刺点红肿发生率为4.00%,对照组穿刺点红肿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各观察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PICC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老年病房病人基础疾病多、配合能力差、免疫力下降、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等因素,必然增加机体感染机会。静脉插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常见的医源性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其感染率在5.0%~25.0%[5]。临床观察发现以上并发症的发生与导管的固定方式有关。传统的PICC导管固定方法为缝合固定法,此方法缝线固定后无法变换位置,更换敷贴时局部难以彻底消毒,且影响穿刺点的观察,增加导管感染的发生[6];传统的缝合固定技术造成皮肤损伤,破坏了皮肤屏障的完整性,缝线与皮肤易产生排斥反应,因而相对容易感染,尤其对于低蛋白血症、水肿病人,缝合针眼更不容易愈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同时缝线容易断裂脱落,引起导管移位、脱出。导管移位可明显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液体渗漏、肢体肿胀、疼痛等。如固定不妥,随着日常生活的活动及患肢的功能锻炼,都会增加导管移位的概率。文献报道PICC脱出发生率为5%~31%[7]。病人一旦发生脱管,将影响后续的药物治疗;同时重新置管,给病人增加痛苦和更大的经济负担。临床上也有使用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导管,取得一定效果,但有些病人对固定装置的粘胶过敏,造成皮肤痒、红肿,使用时一定要使用皮肤保护剂[3]。

4 小结

新型导管固定敷贴欣皮固无须缝合固定,减少了对皮肤的损伤,便于观察穿刺点,换药时消毒更彻底,因而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该敷贴粘贴牢固,避免导管移位脱出,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涂胶皮肤贴片对皮肤无刺激,不需要涂抹皮肤保护剂,不易造成变态反应,病人舒适度提高。

本次研究中,使用欣皮固导管敷贴固定PICC,明显降低了导管移位或脱出、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红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欣皮固有多种型号,可应用于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切开等导管的固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王红梅,周喜春,李守帅.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9):1270-1271.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8):691-699.

[3]赵玲莉,方曙静,吴金凤.思乐扣在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254-255.

[4]石岚,徐卫英,董赟,等.运用品管圈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69-71.

[5]李惠萍,周美玲.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072-1075.

[6]黄文红,于杭英.导管固定装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3):303-304.

[7]陈金香,邓丽君,于士玉.品管圈活动对降低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的干预价值评述[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108-109.

(本文编辑孙玉梅)

Observation on application effect of new catheter applicator for PICC catheter fixing in elderly patients

Fu Xiaohong,Chen Yan,Xu Aiqin

(Jiang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Jiangxi 330006 China)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计划课题,编号:20155016。

付小红,主管护师,本科,单位: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陈燕、徐爱琴(通讯作者)单位: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

R471

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28.038

1009-6493(2016)10A-3570-02

2016-05-11;

2016-09-05)

引用信息付小红,陈燕,徐爱琴.新型导管固定敷贴在老年病人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0A):3570-3571.

猜你喜欢
机械性红肿静脉炎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乳房红肿可预防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躲避蚊子有方法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