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钰钰 池昭梅 陈兢
摘要:发展中职教育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在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具有明显特点。发展中职教育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优势体现为潜在生源充足、就业环境宽松、就业机会较多,发展劣势为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少,应通过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打造品牌示范校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措施助力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广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51-03
中职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我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2015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做出重要批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可见,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然而,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着投入经费少、招生难、学生就业质量低等问题,如何解除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瓶颈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以广西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
一、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1.中职教育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①中职教育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控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调整已初具成效,从生产总值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然而,民族地区产业间就业情况还不够乐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仍占主导地位。发展中职教育,普及基本职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打造各行业技能型人才,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及生产效率,在满足第一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还能将部分附于第一产业的人口释放出来,转入第二、第三产业生产发展,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②中职教育为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配置人力资源打下基础。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这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族地区拥有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中职教育培育具备基础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能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进而为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2.中职教育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公平与稳定。①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民族地区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当前社会对“高学历”的普遍认可使与中职教育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更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而中职教育更多接收的是中考分數低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弱势”学生,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这些“弱势”学生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二是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弱势”学生的比例更高,教育资源更加匮乏,中职教育的发展对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②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一是中职教育的对象均为初中毕业后15—18岁的青少年,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判断力和自控能力尚有所欠缺,步入社会后容易受不良习气和不法分子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使更多适龄青少年可以留在学校获得良好的教育,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二是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能为受教育者培育一技之长,赋予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的正当谋生手段,为社会减少闲散人员,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二、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分析
1.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优势分析。①民族地区人口特征为中职教育提供更为充足的潜在生源。目前,中职教育的对象大多为中考分数低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且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在当前“高学历”受到热捧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及农村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将为中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潜在生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数据为例,从贫困人口情况看,2013年,广西贫困人口为63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2%;从农业人口的情况看,2013年,广西农业人口达424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80.42%;从按照居住地划分的城乡人口来看,2013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260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为55.19%,可见,广西地区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相对较多。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为中职学生提供宽松就业环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东部发达地区慢,企事业单位招聘对“学历”的要求没有发达地区严格,且“高学历”人才汇集密度也较发达地区小,为持有“中专”学历的人员在民族地区就业提供了竞争压力较小的宽松环境,有利于中职教育就业质量的提高。从广西人才网发布的2014年四个季度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在用人单位发布的全部职位中,职位要求为大专及以上的职位数为3567个,仅占总职位数的30.14%,职位要求为中专及以下的职位数有2059个,占总职位数的17.04%,学历不限的职位数有6208个,占总职位数的52.46%,这意味着有大约70%的岗位中职毕业生可以应聘,就业环境较为宽松。③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民族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改革已初见成效,表现为生产总值总量不断增加,在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超越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然而,从就业人员结构上看,还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仍占相当大比重,人力资源优势未能完全释放。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07—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广西生产总值成倍增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不断降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但与相邻的省份——广东和湖南相比,其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据2013年广西、湖南及广东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例与就业人口分布统计对比的数据显示(见表1),广西的三大产业产值占比与就业人口占比成“倒挂”态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最大,达到47.73%,就业人口却仅占就业总人口的19.01%,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最小,仅为16.30%,而有超过50%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生产。从与两个相邻省份——湖南和广东的数据对比来看,广西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及就业人口比例均偏高,说明广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而就业人口结构也将随之发生较大改善。目前,广西人力资源已出现部分缺口,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工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相对短缺,而中职教育所培育的技能型人才正好可以缓解技术工人的短缺。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将持续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中职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将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2.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劣势分析。①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一是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广西中职学校的在校人数为782675人,专任教师数为20417人,平均每个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为38.33人,而全国的在校人数为14163127人,专任教师数为663782人,平均每个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为21.3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出17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但在高级职称的比例上,广西高级职称人数占比值为17.06%,而全国的平均占比值为24.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高职称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可见该地区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配备均显不足。二是校舍规模不足。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广西中职学校的总校舍面积为8147304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10.41平方米,而全国的总校舍面积为21550093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15.22平方米,约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②民族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少。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当地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由于社會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差的水平,中职教育也是如此。然而我国对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在预算内经费安排上的倾斜力度不够,导致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2009—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09—2013年间,仅有2010年广西中职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2013年广西中职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3%,为5年内最低水平。
三、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大公共财政向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倾斜力度。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而公共财政则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保障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在继续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同时,引入政府奖学金制度,一方面为入学优质生提供奖学金,为中职教育吸引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为在校学生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掌握过硬技能,为提高就业质量打好技能基础。二是加大校舍投入,一方面注重实训场馆及相关实训设施建设,并注重实训器材的更新,使实训课内容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保证学生所学技能的可用性,另一方面适当完善中职学校宿舍等后勤保障建设,让中职学生能安心学习。三是加大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一方面增加中职学校教师数量,聘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任教,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尤其为特殊专业技术稀缺人才发放津贴,保证中职学校拥有充沛优质的教师资源。
2.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职教育品牌学校。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及就业质量是解决中职教育招生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民族地区应重点打造一批校园环境良好、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合理、校企合作融洽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中职学校,树立品牌优势,改善中职教育社会形象及就业质量。一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以学校优质的软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及合理的专业设置为支撑点,宣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前景,吸引优质生源。二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积极寻求与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打通高质量就业渠道。
3.通过政府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水平和职业转换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甚至高质量就业,是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入政府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共赢。一是突出政府主导地位,整合各方资源。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拥有信息优势,且具有较强的引导能力。通过政府主导,密切校企交流,深化合作意识,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定期召开专项联席会议,推进校企双方洽谈磋商,听取各方意见及困难反馈,并制订有利措施服务校企合作。三是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平台,展示校企概况,实时发布合作、招聘、求职意向,为学校、企业及学生提供信息便利。四是制订奖励措施,对达成合作协议的校企双方提供一定的经费奖励,促进鼓励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伟哲,闫志利.京津冀中职教育合作资源基础、内生动因与促进机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2]王宗祥.探究我国免费中职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3]唐仕兴,王芳.黔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现况与对策——基于贵州省“9+3”计划背景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2).
[4]李宗义,毕明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发展中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5]吴伟成,张焱.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