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的英汉文化差异研究

2016-10-21 16:32华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汉语动物

华樱

摘 要:動物常被人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对动物象征意义的理解也不同。本文中通过对中西文化中动物习语使用的举例、对比和分析,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影响动物象征意义的文化因素,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动物;汉语;英语;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60-02

英汉两种语言来自于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然而,他们同时集中反映着两个民族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它们中的许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无关系,许多也源自于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以及寓言等等。同样,受不同的汉英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习俗的影响,汉英动物习语具有各自的文化渊源,因而我们不难发现,在汉英动物习语的运用中常常被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一、相同动物对应不同的文化含义

(一)狗

“狗”在英语中与汉语中的内涵就大相径庭汉语中,我们能接触到许多与狗相关的语言,例如:“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丧家犬”、“走狗”、“狗急跳墙”等等。不难看出,在汉语文化中,狗通常被视为是低贱的动物。虽然中英国家都养狗,但是对于狗的认识,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为此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亲密和忠诚的朋友。狗除了看家护院的作用以外,更多的则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伴侣。它们时刻与主人相伴,在危急的时候救护主人的报道也时有所闻。连历届美国总统在透露家庭生活的时候也经常带着他心爱的狗以示亲民。因此,与狗有关的一些英语表达充满了人对狗的特殊情感。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翻身之日)等。

(二)蝙蝠

在中国,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同音,因此,常带有褒义色彩。从古至今,蝙蝠在中国一直属于神兽,常常出现在各种年画和建筑以及雕刻中。在此值得提及的是在北京的恭王府中,或明或暗藏着10000只不同的“蝠”的造型,寓意“万福”,用以代表福气、财富和幸福之意。但与之不同的是,在西方,受蝙蝠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常把蝙蝠和不祥之兆联系在一起,“蝙蝠”便通常成了巫术、邪教,甚至恶魔等贬义的代名词,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三)龙

毋庸置疑,作为中华名族的象征和图腾,“龙”在古代文化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富贵,中国古时的帝王被视为“真龙天子”,身着“龙袍”,坐于“龙椅”,卧于“龙床”......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也常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所以,汉语中也不乏与“龙”有关的词语,皆为褒义。例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望子成龙等。而在英语中,“龙”的出现可追溯到《圣经》中,”the old Dragon”便是指代“恶魔撒旦”。

此类相同动物对应不同文化含义的例子在中英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孔雀、猫头鹰、鱼等等。在中英文翻译中要注意各自不同文化背景加以解释甚至转译。

二、相同的动物对应相同的文化含义

1.狐狸常被认为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的。汉语中,“狐假虎威”,“老狐狸”等多来形容心思狡诈,善于算计的人。英语中,我们也不难找到相同的用法,例如:”play the fox”(耍滑头,装假); “He is a fox.”(他这个人很狡猾); “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等。

2.蜜蜂在汉语中常是勤劳忙碌的形象,而在英语中,我们也能看到”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3.猪在中英文中都有着好吃懒作,愚蠢肮脏的联想。如”eat like a pig”;”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贪婪愚蠢)。

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中比较相似,在使用和理解时也不会构成交际障碍,在翻译中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三、不同的动物对应相同的文化含义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过程中,我们常能遇到不同的动物来对应相同的文化含义。对于此种差异的学习和了解对我们正确翻译两种语言中的成语、习语尤其重要。

受中国古时农耕社会的影响,牛是中国人用以耕作的主要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汉语中,我们能发现很多与牛相关的习语或者成语。如:吹牛,牛饮,力大如牛等,这些与“牛”相关的词句在英语中却是以完全不同的动物来表达的,如:吹牛(talk horse),牛饮(drink like a fish),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等。

再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狼吞虎咽(eat like a horse)、害群之马(black sheep)、杀鸡儆猴(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等。

可见,了解了这些知识,就能明白,在这种习语互译的情况中,我们不能采取盲目简单直译的方法,要选择相应语言中相对应的动物来进行意译。

四、结语

通过以上英汉动物习语和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简单符号,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使动物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文化积淀。因此,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的词的内涵上下功夫。同样,只有深入地了解英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外语系.英语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李兴玲.汉英语言中动物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03).

[3]孔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4]王向旭.中西文化中动物的不同象征意义[J].文化研究,2009(07).

[5]薄景山.汉、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汉语动物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学汉语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最萌动物榜
汉语与拼音
动物可笑堂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