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莲
摘 要:我国黎族舞蹈是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沉淀而形成的积累,凝聚了黎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处事理念和文化内涵,用来表达理想和抒发情感。黎族舞蹈对于海南省的黎族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不断加强,舞蹈、文化的逐渐融合让黎族的文化受到冲击。未来黎族舞蹈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黎族舞蹈文化传承会受到那些阻碍?本文以黎族舞蹈为分析对象,浅谈未来黎族舞蹈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民族舞蹈;黎族舞蹈;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47-01
黎族舞蹈在其创建、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情感,黎族舞蹈更加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展现黎族人民的情感和特点,黎族文化的传承,带给黎族人民巨大的震撼和吸引力。民族舞蹈在传承与不断创新发展中,沉淀精髓。黎族舞蹈创作来自于自然、人文、生活,不断唤起人们心中美的天性,衍生舞蹈艺术繁荣黎族文化。研究黎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市场经济、旅游业、交通的发展,黎族舞蹈及文化受到了经济大潮的冲击,保护黎族舞蹈传承延续,是黎族人民更是其他各族人民的重任,义无反顾的民族使命。
一、黎族舞蹈的现状
1.舞蹈受到冲击而演变。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受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众多旅游者追求原始、自然的民族文化,黎族舞蹈作为民间的民族舞逐渐注入了商业气息。原始风味的黎族舞蹈加上现代商业气息的快节奏动作,改编而成受旅游者欢迎的民俗风情舞蹈。如黎族舞蹈《草笠舞》,原本阐述是黎族人民丰收喜悦之情,整个舞动以黎族女孩手握斗笠,单脚翘起脚尖抬至腰间,错步的跳跃而成为经典动作。商业经济发展,草笠舞逐漸演变成便利商业性表演性质的民族舞蹈,动作趋于简单化,道具趋向便携性,舞曲时间减少,并于现代街舞结合,通过换装两种或多种舞蹈穿插,带给旅游者多文化、多形态的欣赏。
2.吸引传承主体逐渐渐少。随着步入后工业化社会的不发加快,人口流动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大迁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黎族聚居村庄人口逐渐减少,甚至出现村庄由于人口死亡而消失,年轻的黎族人为了生计、开阔视野,逐渐迁往城市生活,而黎族舞蹈成为逢年过节,族人聚会才会起舞的庆祝性活动舞蹈。黎族舞蹈的传承人逐渐远离家乡,受到舞蹈的熏染越来越少,直至现代都市出生的黎族人不知晓、不了解黎族舞蹈的来源和韵律,成为后现代化非黎族文化传承主体。黎族舞蹈传承、创造的主体受经济影响逐渐分散,原本群体聚集居住形式发生改变,传统黎族舞蹈家族传承演变成师生传承的形式,群众性的自发传承变成被动传承,黎族舞蹈的延续遭受到了威胁。
二、黎族舞蹈的发展趋势
1.在传承中流变。经济转型,文化的包容性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异族文化、西方文化,多元文化成为主流,黎族舞蹈接触外来新鲜思想,获得创作的新源泉,因而融入了现代艺术的气息,演变成新时代下的黎族舞蹈,多元化文化共存及流变,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趋势,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成果,黎族文化在传承中逐渐演变也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带有商业气息的黎族舞蹈在师与生的关系中得到延续,旅游文化消费中产生的迎合与媚俗倾向,也是黎族文化民族精神传声需要克服的冲击。体育舞蹈的兴起和发展,加剧了黎族舞蹈的多种多样动作表现形式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如旅游舞蹈、餐厅舞蹈、健身广场舞、体育舞蹈等,都带有现代文化景观,逐渐疏远传统的黎族舞蹈。
2.边保护边发展。海南省黎族舞蹈是黎族发展的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价值。在黎族舞蹈发展演变的发展长河中,保护舞蹈文化成为黎族舞蹈得以发扬光大的庇护伞。海南省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是延续黎族舞蹈的重要政策,倡导黎族人民、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黎族舞蹈的历史或未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守护这一文化瑰宝世代绵延。民间艺术团体自发形成保护组织,以力所能及的投资,协助黎族传统舞蹈文化深入民心,得以重现舞台。黎族居民中以家族式传统传承为形式,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黎族人营造黎族舞蹈不朽的熏染氛围,获取社会的力量点燃黎族舞蹈的发扬之光,挽救在现代经济下逐渐消亡的黎族传统舞蹈。
3.趋同中求异处。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间相互交流、学习和欣赏,带来多个民族文化差异共存的局面。多元的民族文化促使海南省黎族舞蹈要想立于其他民族舞蹈之上,必须建立黎族舞蹈自由的特色和个性。如黎族舞蹈中特色的竹竿舞、槟榔树下、舂米舞、打柴舞、跳娘舞等都是代表性舞蹈及乐曲。黎族人民需要坚持发展自身舞蹈中海岛特色曲调和动作,编排新式舞蹈,吸取现代舞蹈部分精华动作,创作一些以黎族人现代生活形态为源头的时代性舞蹈。黎族舞蹈可以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多创作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要打破重复、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黎族舞蹈需要做到凝聚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达到新式黎族舞蹈动作新颖而别致。
参考文献:
[1]王小玲.关于黎族舞蹈的发展及其动向分析[J].大众文艺,2014(11).
[2]郭露露.黎族打柴舞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2009(06).
[3]杜恩妤.论陈翘黎族舞蹈语言符号的创造[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