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北林区国有林场管护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21 21:32曹文成
农业与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有林场思考实践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桥北林区国有林场管护体制改革实践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管护体制;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S75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8

国有林场管护体制改革是市林业局2014年针对解决市直林业局管护力量不足、管护手段落后、管护站点设置不合理、管护机制不完善和管护效果不佳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为了克服森林资源管护区偏远,巡山难;管护职工单体巡护势单力簿,安全保证难;发现政府、企业、团伙行成的毁林问题制止、查处难的“三难”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8月桥北林区开展了国有林场管护体制改革,目前已取得较大成效,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本文结合延安市桥北林业局管护体制改革实践,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解决对策谈一些看法,供参考。

1 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1.1 改革的目的意义

为了有效解决管护力量不足、管护手段落后、管护站点设置不合理、管护机制不完善和管护效果不佳的突出矛盾。通过实行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专业化的管护队伍、现代化的管护手段、合理化的管护布局、科学化的管护制度和人性化的管护条件的森林资源管护新体制,以适应形势发展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新要求。

1.2 改革的主要内容

管护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森林资源管护目标,整合现有管护资源,优化管护布局,增加管护科技含量,健全完善管护制度,努力改善管护人员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

2 改革的总体情况

2.1 管护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队伍建设专业化原则,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的不同,将林场职工划分为管护、稽查、营林、管理等不同工种,组建了管护巡查队、林政稽查、营林生产队、综合服务队。目前全局职工总人数1122人,其中:管理人员178人,一线管护人员287人,林政稽查、生产、产业、退二线、请长假等657人,全部为国有职工;无聘用管护人员。

2.2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局原有管护站点26个,建设面积6235m2,共投资1003.8万元。改革期间,管护站布局按照“近乡邻村、交通便利、方便管护”的原则,将基层原有的26个管护站撤并,保留了9个管护站、8个管护点(即巡护队),共计17个站点,建设面积4764m2,投资864.86万元。并且场部在原有会议室、食堂的基础上新建了文体室、洗澡间等。目前管护配备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车、无人机、摩托车,其中:汽车20辆,投资253.44万元;无人机13架,投资33.1万元;摩托车11辆,投资5.18万元。通讯监控设施配备有远程监控系统7套,投资220万元;GPS通讯设备9个,投资1.33万元。

2.3 管护模式及管护效果

目前桥北林业局森林管护采取的管护模式主要有:分级管护(林场、管护站、护林员)、立体管护(无人机、视频监控、实时抓拍、瞭望台+护林员巡查)、分类管护(远山设卡封禁、近山集体巡护)3种,其中:立体管护和分类管护属创新管护模式。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辖区有林地面积、生物多样性逐年增加,面对森林资源管护难度日益加剧的问题,桥北林业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并结合森林资源管护体制改革采用了“远程视频监控”和 “无人机巡查”等高科技进行森林资源管护,并在其科技支撑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桥北林业建设现代森林资源管护体系的思路和框架,大大提高了森林资源保护效率。

2.4 新技术应用情况

无人机巡航监控成为新常态。全局7个林场和中心苗圃及子午岭保护区的3个管护站共购置无人机13架,无人机是一种以无线电摇控或自由身程序控制的不载人飞行器,在农业、环保、科考、救灾方面得广泛应用,但用于森林资源巡护、森林防火在延安市乃至全省尚属首例。2014年12月25日,桥北林业局首次将“无人机巡护”加入到的资源管护队伍中,大大减轻了管护队伍的劳动强度。通过无人机巡护,将原来靠护林员骑摩托和步行2~3d才能完成的巡护任务,现在用无人机10多min就可以完成巡护,而且“无人机”飞的高度高,控制范围大,尤其是在对地面巡护无法顾及的偏远地段,通过“无人机”的监测,也可以轻松的巡护到。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发现监控范围内的森林火灾情况,迅速为救火队提供准确的信息,缩短了森林火灾的扑救时间。同时还具有及时发现其他危害森林现象的功能,如森林病虫灾害、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木材运输检查等,大大提高了森林资源保护效率;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全覆盖。全局3个木材检查站及重点林区和子午岭保护区共安装监控摄像头24个,与富县采油厂13个监控摄像头进行全面联网,又在直罗、张村驿、张家湾分别建设监控半径12km的监控云台各1个;建立森林资源管护监控中心1个,实现了资源共享,目前监控中心可实现24h对林区主要路口和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资源管护日常派遣责任制有效落实。在国有林场管护体制改革完成后,按照管护体制改革要求不断创新,在资源管护巡查队集中巡查时,由资源管护巡查大队按照管护区域划分当天巡查路线,落实巡护任务,实行资源管护派遣责任制管理。各中队能够严格按照巡查路线逐一开展当天资源管护工作,资源管护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3 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解决了工作难题,职工工作热情提高

森林资源管护区偏远,巡山难,管护职工单体巡护势单力簿,安全保证难;发现政府、企业、团伙行成的毁林问题制止、查处难。“三难”问题一直是困绕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难题。改革后,变职工“单体”管护为“集中”管护,巡山交通工具林场解决,人身安全有保证,制止、查处林政案件力量增强,职工无后顾之忧,职工干部相互监督,加之集中管理后生活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

3.2 突出了工作重点,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林场巡山交通工具解决后,重点林区、易发生乱占林地的地段、易发生林木特别是柏木盗伐的地段,巡查、蹲点守夜的次数增多,巡查的质量增加。加之防火视频监控的使用,林场无人机和红外线抓拍仪的配备,职工有效出勤率提高,管护力度加大,在林区形成了森林资源的严管态势,管护效果明显提高。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

3.3 方便了职工管理,管护成本得到下降

改革前全局有26个管护站,改革后只保留了9管护站,林场的基层管护单位缩减了65.38%,降低了管护运行成本,方便了职工管理,保证了管护经费的有效使用。

4 存在的问题

管护体制改革撤并管护站后,部分林场场部、站房不足,一些职工仍然住在原有的管护站,生产生活条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

管护面积较大的林场,管护巡查車辆配备不足,资源管护难以巡查到位,资源安全难以保证。

集体巡护安全问题有保证,但管护巡查车辆日常巡护费用加大,资金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5 建议

继续加强基层林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及无人机巡查与森林资源管理、数字化办公等系统无缝对接,这样才能够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必要的保证,林业才会真正地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开展森林管护,很好地解决森林管护中对森林巡护人员的管理问题。把森林资源宏观管理、森林监控新系统融合其中,加大投资力度,更深层次整合资源和信息,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促进该系统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继续加强管护站点管护用房、巡护车辆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职工的生产生活及办公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

作者简介:曹文成(1966-)男,延安林业学校林业专业,研究方向:营林生产技术。

猜你喜欢
国有林场思考实践
桂西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有林场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新时期国有林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探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