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雯
【摘要】“中国家长爱孩子亦如中国人爱和平一样”。可是,中国家长有爱,但往往教出来的孩子容易缺爱,为什么?因为很多家长或者老师并不知道怎样用正确地爱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走进了爱的误区。
【关键词】赏识教育 儿童成长 优势
赏识教育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二孩政策”到来,也无法抑制父母们对孩子爱的主观化,感性化。但赏识多了,孩子可能会产生心理疲劳,适得其反。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都应该客观理性对待。那么,作为父母,作为老师,应该如何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更理性地来看待赏识教育,使其在儿童成长中发挥更好的优势呢?
一、防止盲目化
进行赏识教育,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如果盲目地进行赏识教育,容易使孩子忽视自己的缺点,会让孩子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挫折。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及:“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1赏识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扬,要分时间、地点和场合。换句话说,赏识孩子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切忌事事表扬、时时表扬。正所谓:对事不对人。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不能因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表扬一旦脱离孩子的实际表现,就容易流于形式且显得造作,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认知力。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孩子,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感受成功的喜悦去变得更加自信,并以此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从而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父母赞美孩子某一好的行为,是一种行为强化,无形中给孩子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一种心理定势。而这种赏识是有针对性的,它能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所需要的价值感、信任感和自信心。从而做到在不让孩子滋生骄傲心理的条件下,给孩子营造一个最大的进步空间。
二、防止抽象化
赏识教育应落到同个体以及事物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去。对个体的人而言,赏识是不应建立在“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个体上的,因为赏识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他人与某个人在某些方面分出高下或胜负,而是通过赏识让现在的“个体”在曾经的“个体”上更上一层楼,也就是所谓的提升一个档次,实现“个体”优化。比如说:一个平常语文总打80分的学生和一个平常语文总打60分的学生,他俩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都得了81分。虽说两个学生都进步了,但81分的成绩,对于平常语文总打80分的学生来说只提高了一分,而对于平常语文成绩只能拿60分的学生来说却提高了21分。所以,尽量不要给表扬的对象选择一个参照体,因为个体发展本身就存在差异。
“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时期。”2赏识,是具体的。应具体到人发展的某个阶段中去,应具体到某件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去。如果赏识抽象化,就容易出现赏识泛化的情况,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满甚至自负心理。对人而言,赏识只是促使其提高的手段;对事而言,赏识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具优的发展区间。如果赏识抽象化,就容易出现赏识泛化的情况,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满、自负等不良心理,甚至迷失自己。
三、防止单一化
赏识的过程犹如沙中淘金,孩子性格具有多面性,作为孩子成长中的负责人,我们对于孩子的赏识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如果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爱好运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项目,而且每次都能为学校和班集体获得荣誉。但是,他不爱学习,课堂上总是东张西望,爱和同桌说悄悄话,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倒数。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我们能用应试教育的戒尺说话吗?我们能因学习成绩差而给这位学生贴上“没前途”的标签吗?当然不能!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是有他们的闪光点的,作为老师要做的不是用他們的弱势去掩盖他们的优势,而是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到他们的优势所在,并让他们的优势通过迁移学习的理念战胜弱势。
人就是一个多面体,父母和老师需要学会多角度赏识,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对于赏识教育,我们要做到从多个侧面去观察学生的成长,要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孩子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赏识教育中,努力做到赏识多元化,让孩子们学会以长带短、以优带劣,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四、防止功利化
面对应试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喜欢用金钱或一些外在的物质去激励自己的孩子。一些父母赏识孩子的立场出现了偏差,这样的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而且很难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爱上一些事物,并且也容易让孩子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2010年9月26日,张玉胜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教育要去功利化》的文章,说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通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功利化倾向已经渗透到一向被视为‘圣地、‘净土的教育领域。”如果说教育领域是“圣地”,那么孩子们就是要在这块“圣地”寻求宝藏的人,赏识教育就是孩子们的藏宝图。赏识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仍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敢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使之每一个言论都能发自内心,不受外界干扰;每一个想法都能独具特色,而不千遍一律。父母或教师的功利化赏识让很多孩子把学习的意义肤浅化了,甚至颠覆了。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正确的鼓励方式,鼓励他们去成为真实的自己,和金钱无关,和地位无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赏识教育是一种宽容教育,但老师和父母只有正确、理性地赏识孩子,走出赏识的误区,才能让赏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真正的内在优势。
【参考文献】
[1]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2.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