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红��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把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这一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课中注重情感教育的环节,更好地落实情感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经验,在全面理解情感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情感教育实践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带去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广大教师也正是基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本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语文教育的灵魂非情感莫属,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名篇佳作承载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的应用分析
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同时激发和鼓励他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去感悟、感知世界,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过分强调知识和能力,却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对情感目标重视不够。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习惯了对文章大意作冷漠的复述,对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的写作艺术作解构,这样冷漠无情的肢解使得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和那些艺术气息浓厚的优秀作品在学生看来变得枯燥无味,又何谈唤醒孩子们心中纯真又充满童趣的情感体验呢?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困境提出了新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吃透文本,从中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和精髓,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应借助文本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以情境来引导学生情感。
情感共鸣的产生条件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情境,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将学生内心的情感转移到课本教材中去,通过真实可感的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因而要求教师要有着创设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创设情境的手段主要有背景音乐烘托、幻灯片播放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尽快切身实际的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积极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竞争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最为有效。该种方法旨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团结紧张的心理氛围,如在小组讨论里面展开竞争及在课堂提问时采用按组回答的形式时,很容易激励起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彼此间的讨论协作在提高了对情感的理解之外也增强了自身的团结互助能力,是一种教学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小学生作为刚刚步入学校的人群,突然走出家庭的怀抱,一个人来到学校学习,在心理上会有很多的空白。根据这个特点,教师不仅须要课上认真和蔼,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更加须要利于课下时间常常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人际交往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难,填补情感的空白。了解學生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多赞美和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时,更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
3.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以价值判断为主要标准的一种评价方式。我国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往往是看其鉴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促进作用,简单来讲,就是教学评价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听课认真与否的一个标准,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尽可能对学生传达带有积极的情感性的评价,其次细致全面的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点评,让学生在受到鼓励后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对语文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进行人性化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巧妙、适当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掘情感元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们也将收获孩子们一张张单纯的笑脸和一颗颗金子般纯洁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西靠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16.
[2]区洁丽.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审思与重塑[J].小学教育研究(理论版),2014,(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