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龙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打造高效课堂。主体参与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分为媒体导入、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评价反思五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与观察,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教学实录的方式研究主体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主体参与式教学;初中地理课堂;分组教学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以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媒体导入、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评价反思五个环节。媒体导入即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以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的编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课本,完成主要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对自学的情况进行反馈,并由教师小结归纳;课堂小结,可以分为教师总结、学生总结、师生总结三种方式,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评价反思,师生在课后对本节课的参与程度进行自评和互评。本教学设计以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为例,深入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的分布主要受到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海陆因素的影响。本部分教材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等温线的定义及特性,给出了等温线的模式图,便于学生理解;第二是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说明了气温的分布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第三是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C,学生应掌握由此引出的计算题。第四是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比,1月份图中海洋温度高于陆地,7月份图中海洋温度低于陆地。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也迅速发展。七年级学生对于气温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便于理解,但是对于气温的分布,由于学生缺乏对全球的认识,难以理解相关内容,只有想办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此节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初步學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了解气温垂直递减率,并熟练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模式图”,了解等温线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乞力马扎罗山风景图”,掌握气温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的品质。
2.能够以世界的视角观察事物的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2.难点: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精导互动法。
六、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完成学习内容。
七、教学过程
【媒体导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来看一下课件中展示的照片,第一张照片是前天我校召开的国学诵读大会的照片,大家观察一下同学和老师的衣着,第二张照片是前几天三亚市第九小学的照片,大家再观察一下同学们的衣着,那么通过这个强烈的对比,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的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55到57页,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下来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自学课本,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和老师讨论,十分钟以后我们将进行一个抢答环节,由各组长计分,每道题两分。
生:自学课本,回答导学案上的问题。
【师生互动】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的定义及判读
师:自学时间到,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抢答环节。课件展示题目。
A组:读课本55页图3.16“等温线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回忆等高线的定义,试描述等温线的定义?同一条等温线上的气温是否相等?
2.等温线的疏密和气温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图中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度?
3.图中A点的温度范围是多少?B点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教师总结:等温线是将等温线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成线;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板书:(二)气温的影响因素
B组:纬度因素,读课本56页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回答以下问题:
1.请学生上前指出两条20°C等温线和两条-10°C等温线,并说出它们和哪条纬线接近?
2.观察图中从赤道向两极等温线的变化规律?
■
3.上图中A点和B点哪个点的温度高,该等温线图表示哪个半球?
教师总结:等温线数值北半球由北向南递增,南半球由南向北递增,气温大致由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递增。
C组:地形因素,读上图“乞力马扎罗山风光图”,回答一下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图中景色。
2.根据图中景色,试说出从山底到山顶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3.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C。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山脚的海拔是520米,山顶气温是24°C,那么山脚的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教师总结: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C,经过计算可得出山脚气温是30°C。
D组:海陆因素,读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课本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高纬度地区到低纬度地区的变化规律。
2.观察图中等温线的疏密,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3.南北半球等温线哪个半球比较平直,哪个半球比较曲折?为什么?
4.南半球相同纬度的海洋与大陆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教师总结:1月份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份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主要是因为陆地的吸热和散热都比海洋快。同学们可以下去做个实验,把温度计放到两个量杯里,一个量杯里是水,一个量杯里是泥土,观察一下哪个温度计的温度上升比较快。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抢答环节就告一段落,现在由组长公布得分情况,请大家给得分最高的小組鼓掌祝贺!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首先是气温的定义及判读,其次是气温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和海陆因素。那么这节课课前提到的问题,三亚的学生和我们学校的学生着装不同,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评价反思】
1.从教学目标的建立来看: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聚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四幅图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分解,概括全面,形式新颖。其次,对于学生学习部分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并设置有奖品,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最后,在情感价值观目标上:通过学习,学生空间概念有了一定认识,有了一定的积极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从教学重点的建立来看:课堂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世界年均气温的分布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了学习兴趣,学生认知度较高。
3.从教学难点的建立来看:七年级学生对于气温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便于理解,但是对于气温的分布,由于学生缺乏对全球的认识,难以理解相关内容,只有想办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此节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教学过程来看:第一步导入新课用媒体导课,让学生思考我校学生和三亚第九小学学生的着装差异;第二步就是将知识内容分解为四大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展示成果,由老师进行打分;第三步是总结提升,让学生回忆这节课所讲的知识,总结以板书形式呈现。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叶彬.初中地理“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地理教学,2012(8):45-4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