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生
摘 要:当前不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数学学科抽象的概念、公式,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耐性思考,接受知识有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有教学方法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从学生思维水平入手分析,建议教师将数学教学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兴趣;生活化教学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兴趣。”数学是义务教育过程中及其重要的学科,贯穿小学到高中毕业全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掌握基本数学工具,培养数学兴趣至关重要。同时,数学学习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数学学习也是多数学生反应的难点学科,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需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探讨。
一、小学生思维特点及数学学习兴趣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学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成分,具体形象思维并未完全消失,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事物,根据直观事物简单进行判断,比如,小学生初学加减法时,需要依赖计数棒得出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逐渐转向以抽象思维占主导,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抽象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刚起步阶段,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经验这个层次,还需要以具体的感性、实物化的认知作为基础。
数学具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是一门系统又严谨的学科,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在数学学习中,也需要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来推理、推导。对处于思维发展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这种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二、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经验,培养数学兴趣。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比较感兴趣,如果能把新知识与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掌握新知识就会更加迅速。因此,教师可以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数学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
1.由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提高数学学习亲近感,增进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的特点,直接引入容易让思维水平发展比较低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的知识点,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从而激发强烈的探求欲望。
比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为避免学生机械记忆,创设一个街边卖冰糖葫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面前非常自然,数学就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生活化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4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2.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质疑问难,保持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更容易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容易让学生有挑战更高难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请学生描绘他身边的角,再让学生动手画角,总结角的样子,最后让学生比赛,看谁能画更多不同的角。学生在用语言进行描绘时,能增强对角这一概念的认识。总结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抽象归纳,提高学习难度。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对角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这种生活化情境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完新知识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很多事物中存在著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生活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自己家日常生活中用水、用电的平均费用,或者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教学元、角、分等数学概念时,组织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去超市查看水杯、牙膏、热水壶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并计算用100元能买回来哪些生活用品。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学概念,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以上从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着手,对小学生思维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简单介绍了从接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三个阶段中,生活情境化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以及对数学学习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
[2]周勤琴.掌握心理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J].安徽教育,2007(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