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平山
摘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主動学习,学会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创设情境,逐步教给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质疑;氛围;情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11-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热情的语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营造一种良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2.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而由疑问引起的思维是各种刺激和诱因中最有价值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提出问题。
2.1 创设有趣导入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能够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从而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激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课始在电脑屏幕上演示有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这几种车在路上行驶的情境,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勾起学生的想象和求知欲望。接着,老师因势利导:看了这几种车的表演,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的话匣子马上被打开,问题一个接一个抢着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圆?"等等。学生带着自己提的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2.2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手操作时,在视觉和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中获得形象和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梯形动手操作,得出梯形的计算公式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移拼呢?""只用一个梯形剪拼行不行?"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后,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2.3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教师有时故意出错,引起认知冲突,能为学生创设大胆质疑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提问题的状态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先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得出不完整结论并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质疑:"老师,按这样讲,就是说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任意一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对吗?"有学生立即说:"不是,圆锥和圆柱必须等底等高才会。"接着学生又提出以下问题:既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等底不等高的体积关系又怎样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争论中再让学生拿出不同情况的几组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行操作,验证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得出正确结论。
2.4 创设贴近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质疑的机会,使他们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并乐于提出数学问题。如教学有关买卖物品的有关题目时,可用电脑展示或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买卖东西的情景,再让学生从这个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而且有部分学生还能当场解决自己所提问题。
3.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有胆量质疑,并且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而且有时还会提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逐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疑难数学问题提出来。
3.1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处质疑。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时,可联想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问: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3.2 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法则、定律及公式等处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问:为什么要"零除外"?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没有"零除外"?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这里为什么用的是"相当于"而不是"就是"?
3.3 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问:"为什么除以一个数可以改为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当然,有时学生的质疑不能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包括在内,这时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要针对一些课的重难点,采取老师启发引导或老师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学习,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
3.4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或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质疑。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问: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而不是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让被除数先变成整数?这样做难道不行吗?有没有别的算法或更简便的算法?
3.5 从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质疑。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剪拼后,可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形?为什么要变成长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6 从学习活动的困惑中质疑。如:①在教学"分解质因数"时,有学生因受其概念中"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和旧知"2×2=22"的影响,问:12=2×2×3可不可以写成12=22×3的形式。②学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后,问:1.00是整数还是小数?③学完"圆的面积"后,问:有没有两个真正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形?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典型错例中质疑;从讲解例题、练习题的方法中质疑。还可让学生变换角度质疑:正面、反面或侧面。使学生感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且疑得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
[2] 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主编的《培养能够发展的人》。
[3]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心理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