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卓玛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61-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学科与生活实践、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学校德育活动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整合。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1.如何理解有效教学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写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觉得: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且在分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因而,它再也不是"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优化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探究――体验"
教學方法单一,就很难调动学生"探究――体验"的积极性。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1 问题探究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为立足点,着眼于发掘学生个体潜能,够为学生创造大量的思辩机会,培养学生的悟理能力。教学中可分三个阶段:(1)提出问题。由教师设计或学生自行质疑,在他们内心产生矛盾从而激起求索欲望。(2)组织探究。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手段,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自学教材,或小组合作辨析,或实地考察体验等,从而达到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的目的。(3)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和分析方法解决问题,规范行为,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规律性。
3.2 活动游戏法。指通过组织开展游戏、表演小品、扮演角色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中探究知识,体验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走进商场》一课,为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我设计了一个《文明售货员》游戏,进行榜样示范;又设计了《不讲文明的顾客》进行反面教育。学生通过对正反教材的观察与思考,充分认识到只有人人做文明的社会公民,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4.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首先我们要对优化的渠道进行拓展,关注小学生所生活学习的家庭、社会、学校的环境,并有效地发挥这些环境的功能。小学生学习生活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事物必定会进行或多或少的思考,产生各种想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将这些环境利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他们在融入周围环境的时候如何去分辨"真、善、美、假、丑、恶",应该怎样去了解、认识、分析这些事物,获取更多在书本上没有的有益的学习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比如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中《呵护绿色家园》这一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教学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回家后到自己的小区去观察一下,看看小区内植物生长得好不好,有没有被破化的现象,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爱好花草植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设置在小区绿化带里。充分发挥环境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既能增强小学生们学习该门课程的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6.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