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16-10-21 02:08孙会红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儿童

孙会红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49-01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不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1.以生活为本

我利用《我们自己作主》这一课的教材,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我提的问题是:如果现在我们重新选举班干部,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赞成选学习好的,有同意选人缘好的,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等等。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讨论发言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我感动的建议,就是要选平时在班集体中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当班干部。我请他说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据: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并不是喜欢影响班集体,而是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管理别人,多给点机会让他们尝试管理别人的樂处和难处,他们就能在管理中体会到,一个人不要别人管是多好的事啊,班集体的荣誉是要靠大家来争取和保持的,一个人可以影响到班集体荣誉,可以影响到班上每一同学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纪律要求。还有的学生说,这几个不太守纪律的同学,也有很多的优点,只要他们改正了缺点,我们班的纪律就更好了。

通过教学,我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有缺点的同学从讨论中获得改正自己缺点的勇气和毅力,获得自信,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2.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标准》所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表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在讨论"我们选谁来当班干部"这一话题时,学生的发言是多元化的。这是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些有别于他们原来的班级干部选举的方式方法,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因此,我们在讨论中,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选举班干部一定要从班级的需要出发,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出发,从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出发.这样的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又为学生实际生活服务。

3.教学要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1 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保护环境》的教学,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有益的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出现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如:地球上的水资源缺乏,如果我们不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小诗,设计宣传板报、小队报,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坏境、保护水资源、热爱动物的意义。

3.2 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通过思考练习,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又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3.3 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4.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不搞纸上谈兵。我在教学《讲文明、守秩序》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做自己喜欢的活动,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做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结合游戏等活动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并经情境再现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面向儿童的生活的,把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因为"生活即课堂"。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儿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