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杰
摘要:如何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是靠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讲授而获得,而是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知识,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掌握技能。因为小学数学的抽象性,要保证有效性学习,就需要考虑学习氛围、情境创设和学习过程三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有效性
一、创设研究氛围,打下研究基础
试想,如果学生不敢大胆说,只有被动地听教师讲,研究从何谈起,因此,要让研究性学习有效,氛围就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开放性是保证研究氛围必要条件。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倡导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口号,它涉及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革新。以教师角色的转变而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伙伴,更应该俯下身子和学生讲话。
如教学《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平闰年的判断》时,由于受已有知识“公历年份不是整百数的平闰年判断”的影响,极易产生消极的负迁移“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这时,笔者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年份是整百数的,不能以是否是4的倍数来判断平闰年。接着让学生列举一些整百数的年份,由教师来判断,学生查表验证。结果教师马上正确判断出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顿感惊讶,纷纷质疑:“怎样来判断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是平年还是闰年呢?”引发了第二次认知冲突,为学生深入研究平闰年的判断创设了探究的情境。
2.创造开放性的课堂
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首先需要缩短心理距离。作为教师,在学生中总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学生总是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要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师在语言上要能让学生接受。尽量少用“是不是、对不对”一类判断式的语言,尽量用“再想一想,你仔细看一看,然后回答,好吗”等祈使句,让学生在语言上接受教师。另外,要从教师在教师中的位置进行调整,对于小班级,教师可以采用花型座位法来安排,对于大班级,则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进行。
二、创设研究情境,促进研究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而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保证情境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做到让情境中暗含问题。
2.创设情境促进过程展开
情境能让学生对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如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利用“兔妈妈分萝卜”的故事来导入后,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接着让学生实际操作,然后再用Flash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3.抓住研究过程,培养能力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去进行构建的,那么,研究性学习要保证有效性,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进行说明,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下,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其理念,将课堂直接抛给学生,学生漫无目的的进行活动,效果始终无法得到預期,同时很多教师将问题的提出由学生来进行。其实,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提出问题不是件难事,但问题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所以,笔者认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一般由教师来提出,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以合作的方式进行验证,最后来获得答案。
(1)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但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进行,且要保证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去解决。如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用Flash动画展示了“兔妈妈拨了4个萝卜,回家后分给哥哥3个、弟弟1个,弟弟不高兴;分给哥哥1个,弟弟3个,哥哥不高兴”后,以问题“你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难题吗?”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
(2)探究问题。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时,教师就可以将问题的分析过程交给学生。此时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以小棒、图片等代替萝卜来进行实际的分配,还可以将问题由关于“4”的平均分拓展到“6、8”等,学生在分配中能做到了“平均分”,但去无法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此时教师就应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同样多”的概念。在这一个过程中,提出“同样多”的概念是在学生想要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能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符合了儿童的认识规律。
(3)解决问题。教师就需要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小组来说分配过程,最后得出平均分的概念,然后以生活问题来请学生们进行平均分练习,从而达到对平均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茹铭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4,(25).
[2]冯伟君.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J].成才之,20l1,(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