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强
摘 要:文章针对高考语文的几种试题类型进行问题分析:一是探讨了实用类文体考察常出现的失误,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二是分析了新闻类文本阅读的考察侧重点,并分享了复习方法;三是分析了高考作文训练和个人作文写作之间的关系。目的是通过个别类型试题的分析,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复习策略;备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14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战。”语文学习与考试同样如此,必须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只要我们踏下心来认真研读考纲,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明确大纲对语文学习的方向,就能做到胸有成竹,科学备考。下面笔者分条陈述不同类型的命题考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问题与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题一般有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考试时学生大多选做实用类阅读。近期两次考试,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实用类阅读一题的答题情况,发现了诸多能够避免而学生却一错再错的问题。
(一)答题不规范
首先是部分学生答题不分点分条。这种情况尽管教师一再强调,但还是时有发生,不能杜绝。这样的练习做得也不少,但似乎难以起到警醒的作用,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下大力气,严明要求。如逐一找出没有分点分条的学生,对其进行当面教育。其次是答非所问。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明确观点和看法,便直接去分析,让阅卷老师一头雾水。对此,教师需要在平时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二)对问题理解不透彻
一次模拟考试中,第(3)题问“张国春为我国大型兵棋推演系统的研发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仔细读这道题,我们会发现“具体”一词对工作做了限制,即要找出传记中对张国春做的一些实际的、具体的工作的描述,那些概括性、评价性的话语是不能选用的。然而,很多学生都照抄了“国防大学研制的大型兵棋推演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和原始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等之类的内容,这显然不可能得分。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阅读题目、分析题目是得高分的前提。平时训练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三)面对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任性罗列
一次模拟考试中,第(2)题问“以妻子谷迎宾对张国春的怀念为开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很多学生能得4分,得满分的却很少。看答题情况是因为答题太任性了,想怎样答就怎样答,完全不思考。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复习时掌握了不少小说中有句段作用的术语,如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照应前文等,在传记中遇到了这类题,便不假思考地一一地罗列出来。殊不知,这些术语怎能生搬硬套,胡乱套用呢?答这类题一要认清文体,二要看清楚段落所处的位置是在文章开头还是结尾,三要看是问哪一方面的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经过反复分析、探究、练习,就一定能改掉答题不规范、不认真读题、任意罗列的毛病,把高分牢牢握在手中。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的问题与策略
我们应在根据考纲抓好稳定题型的基础上,把握好《考试说明》中透露出的最新信息。今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能会在文言文、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用各种形式考查,如古诗词鉴赏、汉字书法、楹联等。
2015年新增新闻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新闻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如概括对同一事件报道中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不同,比较由于视角不同、立场不同、目的不同报道侧重点有哪些不同,针对某一现象不同记者有哪些观点分歧。比较阅读的阅读量明显加大,难度增加。由于学生对新闻体裁不熟悉,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类文体的特征、表现手法,同时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另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我们不能放弃对文学类文体的阅读复习。据北京市年前考试统计,采用新闻比较阅读题型后,学生的得分率大幅下降,甚至低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所以在注意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三、考试作文与作文教学
许多教师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认为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练习是两回事。在他们看来,高考作文有相對稳定的写作模式,只要按照模式写就能写出及格的作文,平时自己练习则主张抒发性情,有更多的感情投入和个性的张扬。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写作水平的高低说到底是运用语言的能力、控制感情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掌握修辞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下苦功,从细节、点滴做起。
如果是在高考前数月,那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使用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保证学生的语感和文字感。而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获得高分数,就必须保证其作文内容深刻。那么,学生的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深刻呢?(1)多角度才深刻。现在学生大部分采用例证法写议论文,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议论,而多角度立意可规避这种情况,即做到一个观点、三点理由,才能把道理讲透。(2)设疑问,针对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道理也就随之议论得深刻了。(3)联热点。如果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联系,或直击热点,或暗扣热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写得深入。(4)对比说理,正反对照,能把道理分析得全面深刻。(5)辩证地看问题,即能区分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加强针对性,写得深刻。(6)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原理,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马太效应、破窗理论等,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赵秀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语文尝试教学法浅析[J].新课程导 学,2013(27).
[2] 苏海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 程,2010(3).
[3] 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学术综合,2011 (10).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