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教学

2016-10-21 18:51田雯文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语文课堂

田雯文

【摘 要】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熟练掌握并运用的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习得过程,需要在大量的模仿与语言实践中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小学语文课标明确地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诵和默读。

【关键词】诵读教学;语文课堂;浅析探究

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大量的诵读中,学生才能够充分把握语言形式与情感的结合,在模仿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每一篇语文课文几乎都将“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了教学目标,可见,读好课文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要求。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教学量大等重重原因,教师们时而忽视了诵读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诵读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回归课堂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

一、诵读的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诵读是学生规范语言行为的条件

课文语言对于还处在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语言范本,生活中我们的交际口语往往受到方言、习惯等的影响,在语音、语序及语言搭配等多方面都呈现不规范性,学生在生活中大量接触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难免也受到影响。而书面语言往往经过作者再三的思想打磨,经过出版流程的严格的校对,属于规范性语言。在课堂上,多将诵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可以增加他们与规范用语见面的机会,在诵读中掌握标准读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以后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推进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进程与效率。

(二)诵读是学生体验语感的基础

感觉是一种主观性的体验,语感也是如此,但如果能从主观上建立起一种自然而然的对语言的正确把握,将对语言的工具性学习带来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熟读成诵就是获得语感的有效途径。充分品味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储存语言,积淀表象,诱发语感。这是一个熟能生巧、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感的直觉性使学生最终达到不假思索地去驾驭语言文字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目视、口诵、耳闻、心悟,去感知文中的生花妙笔和感人情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语言的运用规则也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自觉,从而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三)诵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保障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语言习得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如果能接触到大量规范、优美的语言范本,对丰富他们的语言积有重要意义。

诵读是过程也是学生汲取语言材料的过程,在日积月累的汲取中,语言材料潜移默化地存储进学生的大脑,成为他们语言构成的一部分,而最终,这种语言素养将成为他们文化修养的重要构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诵读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拓宽眼界、开阔心胸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志士都将诵读看做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丰富的诵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将“外化”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知识与观念的组成部分。

(四)诵读是学生感受情感的途径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写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对文字的理解可以是见仁见智的,但无论何种理解与所得都离不开先对文字的细细评味,即“观书先须熟读“。在读得过程中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进而再展开想像,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仅仅用眼睛去看,或者平平淡淡地读出来,并不见得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感情的诵读是帮助理解情感的重要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不知不觉陶醉于文章优美的文字中,从而感受到美。

二、阅读回归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一)情境创设,营造诵读氛围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诵读更是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创设情境,尽可能多地匀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与同桌读,读给全班同学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远达不到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如进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总是课内外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热烈的读书氛围。

(二)巧用范本,确立模仿目标

首先,语文教材包含了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的课文,而且都是经典之作,用词准确、语言规范,兼具语言与情感的双重美感,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其次,小學生往往还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三)开拓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组读、领读、表演读、配乐读等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在学生读后,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点评,点评以发现优点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也可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换位思考更容易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孩子的朗读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将诵读与语文教学割裂是万万行不通的,反之,教师们更应该将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提高诵读在课堂中的比重,使语言真正回到学生的口中,让学生口中的语言变得更规范、更生动、更深情。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语文课堂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