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观学生课堂行为 初探行为背后原因

2016-10-21 14:53丁慧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维老师课堂

丁慧

【摘 要】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众”自愿走上舞台,并能在舞台上充分的展示自己演绎出精彩?如何使他们在精彩演绎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关键词】思维;学生主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习的过程,认同学习是一种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怎么教和怎么教“好”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倡更新教育观念,转變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从思想家的视角窥视学生课堂行为中的不足

(一)不爱思考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华罗庚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回答,不爱思考,甚至不会思考。在近期的一节物理课上,我以这样的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液态和气态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判断:固态能不能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成气态?而气态又能不能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呢?”几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能”!按理说,作为老师我应该感到高兴,感谢同学们的默契“配合”使我想引入《升华和凝华》一课的教学设计能够顺利进行并变得顺理成章。然而正是这种脱口而出使我忧心忡忡,因为当我追问“能举例说明吗”时,全班同学又几乎同时变得哑口无言。每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各有不同,而相似的场景却经常上演。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的、迎合老师的回答,不禁令我怀疑“到底谁才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还是学生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我曾不止一次的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设计是否成了学生不爱思考的帮凶,我也在不断的探寻学生们是否真的不会思考?然而,对大多数已经习惯当“观众”的学生的观察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当他们面对新情景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有少数从小就活跃在“舞台”中央的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新的问题。

(二)不会看书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在《物体的质量及测量》一节中,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质量单位的常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质量的单位及换算这一知识点设计为通过阅读课本自学完成。通过对学生自读过程的观察发现:多数学生们不清楚常用的阅读方法有略读、精读、速读和跳读之分,只是从头到尾的浏览了一遍,将目光更多的停留在书中的插图上,没有对重要的语句或不理解的概念进行圈点和标注的意识。阅读完合上课本后,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模糊或不完整,不能利用书中的信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且在下一次的阅读中不能想办法进行改进或根本没有改进的动机。

(三)不会提问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1.有些问题或概念在老师讲解后,有的同学仍然感到困惑,但当老师询问“你什么地方没听懂”时,学生的回答往往含糊其辞:“就是没听懂”、“我也不知道,反正没懂”是学生回答该问题常用的语言。

2.当面对开放的、全新的教学资源和情境时,学生很难提出针对自己需求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3.对于老师给出的问题解答缺乏质疑精神。

(四)不会讨论

“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

所谓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应能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和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或辩论。应该是有来也有去,形成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在讨论中明晰问题的条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立场或观点。而学生现在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讨论的内容表现为互相对答案,而并不对问题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更谈不上对因一个问题而衍生出的新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仅仅变成了一种使课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手段,如何能使讨论真正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值得每一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组织形式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五)不善表达

“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哈伯德

一般来说学习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即“心求通、达其辞、用其果”。能将已经明白的问题,用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才能期待将其应用于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们小组合作,生生互助。一方面使在知识的理解上存有疑问的学生有了一对一的小老师辅导,使问题得到针对性的解答;另一方面使从知识层面上看已经基本掌握的学生在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中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概念、原理、问题的脉络进行梳理归纳,在清晰的呈现给被辅导者的同时得到总结提升,同时也可以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新问题。但是,真正能将自己明白了的知识讲清楚的同学为数很少。在讲解中对概念和原理含糊其辞或不能抓住概念的本质,更有的学生讲着讲着就把自己讲糊涂了,自己也不会了。虽然在这样互相讲题的过程中基本能达到被辅导者的简单疑问得到解答和充分暴露出讲解者自身的问题的目的,但如何能使学生掌握清晰表达观点立场,把问题梳理清楚,达到“达其辞”的目的更值得我们深思。

(六)不重落实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高涨,纷纷使劲浑身解数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然而,如果只是从形式上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所增加,就违背了新课改“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落实的重要性。否则,课堂上虽然貌似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收获甚少,甚至连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都难以达成。让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自己独立达到落实的要求恐怕很难,教师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落实的要求。

二、对学生课堂行为背后原因的浅显分析

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一些不足,从科学家、思想家的视角观察无一不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能动反应。一个人是否提出问题,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否善于区分次要的和主要的、表面的和本质的东西;是否善于揭示问题的近因和远因;是否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是衡量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外部原因主要有:

(一)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然而以一个30人的教学班为例,学生到底听没听、学没学,恐怕讲台上讲的酣畅淋漓的教师无暇顾及。教师讲的很累,但学生可以学得很“轻松”。

(二)课堂氛围

因为大班授课,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课堂纪律成了课堂效率“铁”的保证。所有学生从小学一入学起就被要求:上课不许说话,回答或提出问题须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发言。然而一节课45分钟,轮到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很有限,久而久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减少发言欲望的同时,也减少了思考的需求。

(三)包办代替

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了教学进度的需要、为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们可能都有过压缩学生发言的经历,习惯了“包办代替”,很少有老師能耐心的听学生用不规范的语言、不成熟的想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完。然而,越是不给学生机会,学生就越是得不到锻炼,就永远无法清晰、高效的阐述自己的想法。

三、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塑造课堂真正主人的思考与尝试

有了以上粗浅的认识后,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思维品质得以发展,还学生真正主体地位进行了以下思考和尝试:

(一)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在教学中,巧妙的创设情景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思考的欲望和需求。例如:在讲《长度的测量》时,我设计了请同学们帮老师给孩子选一张婴儿床的任务情景。学生们一听说给老师帮忙,立刻来了热情。在一个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对测量的认识是具体的,而不再是抽象的,思考也就有了依靠。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可以有效的启发学生思考。

(二)设计问题 促进思考

一个好的设问也是启动学生思考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不能总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在恰当的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感受到挑战和刺激。但是问题的设置不是即兴的、随意的,要指令明确、难易得当,要经过反复的斟酌和精心设计,对学生的回答要有追问,直至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三)良好氛围 充分展示

既然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营造相对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质疑,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立场的机会,对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与耐心,使用诸如“别着急、慢慢说”这类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地、完整的表达想表达的意思,要相信他们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四)及时反馈 注重落实

为了避免只重形式不重落实的“花架子课堂”,在教学每个环节应有意识的设计形式多样的反馈检测。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正,使教学活动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服务。学生也会在反馈检测的督促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主动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四、关于在教学尝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塑造课堂真正主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

无论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是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来说,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甚至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应对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备好学生的课,而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大纲。

(二)对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要求较高

面对学生畅所欲言的课堂局面,教师要能统筹全局、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向着有序、高效的方向进行。

(三)师生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效果的逐渐呈现

在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尝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初期,由于学生长期养成的思维定式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定时间互相适应,教学中期待得到的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见到成效。这就需要无论是课堂教学的监管者、指导者还是教师本身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静静等待学生的进步,用我们的精心和专业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师教的习惯和学生学的习惯不是件容易事,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学实际中教学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加重教师的焦虑,但是切不可为了赶进度而采用貌似高效的办法使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变成了空谈,使前期做的工作前功尽弃。

(五)需要多方面协调合作

谈到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塑造课堂真正主人,这需要全体学科协同作战,也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与支持,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教师都应积极投身到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中,并将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我们的教育向科学、优质的方向前进。

最后我用爱迪生的一句名言结束本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美)卡尔文.《大脑如何思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9

[2](美)保罗等.《思考的力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6

猜你喜欢
思维老师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