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研究,而研究国情的方法中,调查研究是毛泽东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毛泽东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采用过调查研究,分析当时的情况,而且十分严谨周密,得出的结论也为后来的事件所证实。那么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呢?他是怎样开展调查研究的呢?只有去研究他的这些方法,才能揭晓答案。在文章中,笔者着重分析了他对农民运动的调查研究,以及后来他熟练运用调查研究以后,对调查研究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毛泽东;调查研究;农民运动
今年,毛泽东同志逝世已经四十周年,他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毛泽东同志认识中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那么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如此重视调查研究?又是怎样运用调查研究的呢?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运用和理解中汲取经验,使我们更加重视和学会运用调查研究来认识当代中国面临的改革和建设问题。毛泽东的一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了研究深入,笔者着重以他对农民运动的调查研究为例,做了如下研究。
一、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初步尝试
生于1893年的毛泽东,恰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时候,处在中国剧变的前夜。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毛泽东,小时候看到了农民的心酸,知道地主对农民的迫害有多严重,但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懵懂少年。直到十六岁,他第一次离开韶山,去湘乡高等小学堂读书,后来又去了长沙湘乡驻省中学求学,慢慢成长为一个知识青年。后来他反复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他听到别人说现在国家需要制造业人才,尝试过去肥皂学校学习。后来又听说最急需的是经济管理人才,改到一个学习经济的学校,可是那里的教员多用英文,读了半个月又退学了。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毛泽东认为自己需要参加革命,选择了从军。半年后起义军推翻了清朝,认为不需要继续当兵了,又继续读书,他认真考虑了自己的事业问题,认为自己最适合教书,于是报考了第一师范。他在这里求学五年,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有他的自述,他认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一般社会活动经验是在这里开始培养出来的。就是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毛泽东做了两次社会调查,一次是和肖子升;一次是和蔡和森。他和肖子升徒步考察了长沙周边五县,沿途了解风俗人情,只带了一把伞和一些衣物。后来和蔡和森围着洞庭湖考察一遍,同样是徒步进行的。在第一师范做过的这两次社会调查是毛泽东运用调查研究认识中国的初步尝试,它还是不成熟的,目的性不强的一种调查。
如果说在第一师范做的社会调查还是不成熟的,那么在毛泽东1921加入年中国共产党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指导下,他的调查研究开始变得越发成熟,有了质的飞跃。
二、通过调查研究认识中国农民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国民党任职,他得以搜集许多农民问题的资料,并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教员。1927年一月,毛泽东回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的农民运动情况。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这是一篇科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正确的认识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当时,在共产党党内,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进行工人运动。一味对国民党妥协退让,不久国共合作破灭,革命遭到重大打击。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并写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表明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了农民运动是受广大农民欢迎的,说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也就是体会到了农民运动的力量无比强大。以至于“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这一认识,对后来毛泽东回湖南组织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我想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他知道了农民的力量,知道了农民是支持革命,反对反革命的。
毛泽东详细调查了农民运动由组织时期到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到了革命时期,参加农会的会员“在湖南农民全数中,差不多组织了一半。”“农民既有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是不可能造成这一革命形势的。
他在和农民朋友交谈中了解到,“连两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农民協会去解决。一切事情,农会的人不到场,便不能解决。农会在乡村简直独裁一切,真是‘说得出,做得到。”做到了“一切权利归农会”。将那些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的权利完全剥夺,使得“从前拜倒在绅士权利下面的人,现在却拜倒在农民权利之下。” 这些都是毛泽东在乡村开调查会了解到的。也可见他的仔细功夫。
对农民运动的判断,城里的绅士们都说“糟的狠”。当时毛泽东通过调查,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农民运动“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打翻这个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这是好得很。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的很。” 对此毛泽东提出了革命者应当是农民运动的支持者,否则就站到了反革命的立场上去了。这是在调查研究中得到了如何判断谁是革命者,谁是反革命者的重要依据。
一些人认为,农会虽然要办,但是现在农会的举动未免太过分了。在乡村,农会权利无上,不许地主说话,把地主的威风扫光。向土豪劣绅罚款捐款,打轿子,捉人戴高帽子游乡等等。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后,说道“这派议论貌似有理,其实也是错的。”他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农民的这些反抗,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谁个劣,谁个不劣,谁个最甚,谁个稍次,谁个承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第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利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绝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利。农村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上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毛泽东尤其指出,农民们在乡村中由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在农民运动的革命时期,是非常需要的。
乡绅们将农民运动称作是痞子运动,因为“一切从前为绅士们看不起的人,一切被绅士们打在泥沟里,在社会上没有了立足地位,没有了发言权的人,现在居然伸起头来了。”“他们发号施令,指挥一切。”在旧社会看来,一切都反常了。毛泽东认识到,这些人的观点其实是想保留自己封建时代原有社会地位的观点,必须坚决予以反对。
通过调查,毛泽东认识到了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哪些?农民中有富农、中农、贫农三种。这三种农民在运动的不同时期,态度也不一样。富农在第一时期,态度十分消极,认为农民协会办不成,是砍脑壳的事。到了运动起来的时候,富农开始惶惑起来,迫于形势,才开始加入农会。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他们认为革命对他们没有说明好处。自己有米煮有饭吃,怀疑“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他们的结论是“怕未必。”第一时期,不肯加入农民协会,到了第二时期,农会势力大盛,中农方加入农会。而“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从秘密时期到公开时期,贫农都在那里积极奋斗。”据当时的调查,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也就是说贫农是占大多数的,他们是农民协会的中坚,通过对自己调查所得资料的分析,毛泽东认为:“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
毛泽东还将农民的行动分类总计起来,逐一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怎样,有力的批驳了那些指摘农会的人。农民协会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在政治、经济上打击地主,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庙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致丈夫的男权,还普及政治宣传,禁牌、赌、鸦片,清匪,废苛捐,兴文化运动,搞合作社运动,修道路,修塘坝。这些毛泽东都一一记录下来,并逐一做了说明和分析,他充分肯定了农民协会的革命工作,认为它的革命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非常详细,分析问题又十分严谨周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他对调查研究的熟练运用。
三、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深刻认识
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八七会议,决定回湖南组织秋收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他带着剩下的队伍毅然走上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他对调查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在一九三零年,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认为如果“对于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那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针对当时党内一些人只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书本制定方针政策的做法,毛泽东说“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心里。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他旗帜鲜明的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和。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认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认为共产党人要洗刷唯心精神,防止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出现。他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求共产党人改变保守思想,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历程,是從不成熟到成熟,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历程。新一代共产党人,要学习他的刻苦精神,深入中国基层,深入农村去调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把握中国国情,在建设美丽、富强的新中国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4.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7,20.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109,111,112.
[4] 李雅莉.毛泽东的国情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前沿,2012(08),18-20.
[5] 罗道全.毛泽东关于国情研究方法的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4):73-84.
作者简介:杨燕(1991.01- ),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