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华
摘 要: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一种方法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另一种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本文通过分析对比《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典型文化因素采用不同翻译策略达成的不同效果,指明应依据具体的翻译目的等情况来确定翻译策略,并且同一作品中应主要遵循同一种策略。
关键词:文学;文化因素;翻译策略;异化;归化
当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时,关于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翻译界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提倡“异化”(alienation),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提倡“归化”(adaptation),以译入语为导向。文学翻译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是每个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1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一部文学作品从一种文字转换为另一种文字的过程中,原语文字中承载的文化信息也随之进入了译入语的文化系统,这就是文化因素。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异化”和“规划”这两种策略,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两种策略的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转化,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一般来说,来自异域的文化信息,在被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体系时,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其意义都要经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比如“God”一词, 在西方通指基督教所崇奉的人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人格化的神,翻译成中文是“上帝”。但对于大多数不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来说,“上帝”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同“God”在西方人脑海中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区别。即使采用音译这种被认为最“忠实的方法”,也不能实现文化因素的完全对应。
2 文化差异的缘由
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载体,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的差异。许多人对中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做过研究,其中包括季羡林、钱穆等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认为:“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谢龙,1995 :19-20)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形为特点,东方民族的思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长于整体,他们丰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贾玉新,1997:98-100)
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语言表达自然也不同。即使有对等的意义,中西方语言上也体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汉语成语“一箭双雕”对应的英语成语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两鸟),成语“掌上明珠 ”对应的是英语里的“the apple of ones eyes”,“对牛弹琴”对应着“to cast pearls in front of the swine”(在母豬面前撒珍珠) 。虽然含义大体相近,但语言表却大相径庭。
3 《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比较分析
出于对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读者要求的考虑,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有其各自的价值。《红楼梦》这部著作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杨宪益和其夫人合译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 )以及戴维·霍克斯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种译本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以及对“归化”“异化”两种策略的应用。
3.1 书名的翻译
关于书名《红楼梦》-Dream in a Red Chamber 只是字面的翻译,而中文“红楼梦”三字就能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这是英文名无法表达出来的。而霍克斯则采用了《红楼梦》的别名---《石头记》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来避免中英文化上的冲突。霍克斯在译本的序中提到,法译本、德译本、意大利文译本以及俄译本的书名,都译成了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在他看来,这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也能引起神秘的联想,可惜却不是中文名的意思。在必须把“红楼梦”这三个字译成英文的时候,霍克斯译成了“黄金时代的梦”(the dream of golden days)。
3.2 谚语的翻译
俗语中文中四字成语,歇后语,俗语的使用很广泛,特别是《红楼梦》成书的那个时代,成语,四字格,俗语等在原著中更是俯拾皆是,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对此的处理也体现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95)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Yang: 90)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152)
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杨宪益先生在翻译中套用了英语中的一个谚语,但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从而保留了源语的宗教特点。而霍克斯则采用了“归化”的策略,直接使用了这句英语谚语未加任何改动,把源语中的佛教色彩改成了基督教色彩。霍克斯的这种表达更容易使目的语的读者接受,但却从译文中读不到原著中的文化特色。这样一来,霍克斯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耶稣的人。
3.3 文化背景的翻译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不同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思想意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有差异。
例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曹:145)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Yang:681)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Hawkes:588)
而在例中,兩位译者都用英语谚语替代了汉语谚语,都采用了“归化”的策略。这是因为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想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因素有的时候会很困难,除非是为了专门介绍中国文化而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4 结语
从前文的译例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同的翻译效果。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原则,即采用了“异化”的策略,使西方读者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文化;而霍克斯的翻译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 “归化”策略,使一般的英美读者更容易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同一种翻译标准的指导下,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可以是多样化的,译者应依据具体的翻译情况来决定采用“归化”,还是采用“异化”。但采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万不可“顾此失彼”,亦或“过犹不及”。 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的选择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同一部作品的翻译中应主要遵循一种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琪.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评《语性理论与文学翻译》[J].考试与评价: 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02):86-88.
[2] 程晓.文化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141-143.
[3] 解华.文学翻译理论的系统探索——简评郑海凌先生的《文学翻译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8):54-55.
[4] 赵越.众里寻他千百度——基于诗学原理的中国传统诗歌翻译理论刍议[J].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2-183.
[5] 付姣.俄罗斯文学翻译理论中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对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2(04):143-144.
[6] 邓璐璐.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批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4):124-128.
[7] 蔡新乐,徐广联.翻译是一种对应(Correspondence)——关于翻译学的一个设想[J].黄淮学刊: 社会科学版.1993(01):68-72.
[8] 李泮池.从风格翻译理论角度谈《傲慢与偏见》的译本[J].语文建设.2012(06):22-23.
[9] 方铭.翻译中的视角转换及文化因素——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评介[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