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璐
[摘 要]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亟待改革,而问题导向意识就是其改革的重要方向。从问题导向意识的角度来衡量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政教育队伍应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现实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用灵活的、充满活力的教育方法去解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问题导向;主体性意识;创新意识;对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6-0091-01
观念,是人的一种自觉习惯思维。问题导向观,就是人们能够以问题为切入点的自觉习惯思维。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应树立问题切入自觉思维,就是说,教授主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动、自觉地发现学生行为、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研究、探讨、总结,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以及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增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问题导向观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树立问题导向观是适应新时期思政教育改革的需要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教授的方式都是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僵化、被动的接受习惯,学习的目的更是为了修学分,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教授的模式亟须改变。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是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学生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真正地吃透,成为自己的东西,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人生的成长道路上能真正地将大学所吸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应用到实践中,正确地指导自己的人生。
(二)树立问题导向观是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提高专业能力素养的必备条件
建设一支拥有专业素养的思政教育团队,对于高校来说,相当于在思政教育的战场上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队伍。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要以解决学生主要矛盾为核心来搭建现代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框架,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目前,担任思政教育、教学的辅导员、教师的学习背景较为多样化,虽然多样的学科背景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但也有可能造成教师或者辅导员一味追求自身所钻领域的深度,从而忽视思想教育课程应具有的职能,极有可能偏离思政教育的中心轨道。
二、思政教育队伍树立“问题导向”观的实现路径
思政教育队伍树立问题导向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思政教育队伍的“教师主体性”意识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薄弱,没有真正地对思政教育内容实质进行有效的理解、领会、研究和把握,通常情况下只是按照课本体系进行授课,充当的是教材的“复读机”,极大程度上抑制了思政教育队伍的教育灵活性以及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强思政教育队伍的“教师主体性”意识有利于尽量避免思政教育队伍的教育机械化问题,通过学生思想或行为中的问题去了解和分析每一个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增强自己的见解,提高思政教育队伍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创新意识
树立问题导向观,需要思政教育队伍不仅要坚持理论的创新,更要坚持教学实践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是一种严肃的课程,但更需在开放与灵活的环境下进行教育。不应该用思想政治的理论去框实践,更应该通过实践去发展理论,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髓完全内化到自己骨子里,才能灵活地、充分地指导学生将真理用好、用活。只有不断地增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挖掘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三)增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对话意识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倾向于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融合。对话,换来的应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的人格意识以及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不可否认的是,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探讨身边的焦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来开展对话,可见,对话所探讨的核心是问题。对话是讲授与接受主体间形成理解和共识的基本前提,通过激活教学主体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切身问题出发来系统地构建思政教育的对话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譚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林日青.在对话中走向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忻平,吴德勤,宁莉娜,等.通幽曲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