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华
[摘 要] 江西省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缓解,但城乡之间在教育目标、资源配置、教育对象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仍制约着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促进江西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目标、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对象培养。
[关 键 词]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6-0032-02
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指出要实现城乡教育在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再到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在教育领域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江西省近年来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作出了不断的探索,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城乡之间在教育目标、资源配置、教育对象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仍阻碍着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江西省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树立互惠共生的发展目标。江西省虽抛弃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城市取向”,但离互惠共生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还有距离。自建国初开始,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在江西实施,而江西省工业所在地一般在城市,因此江西省以“城市优先”为取向,确立了在城市办好公办教育的目标。至改革开放后,江西省不断推进“普九”的进程,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国家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方针的贯彻及部分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西教育也确立了“有重点”的梯度发展战略,在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重点发展的仍是城市教育,没有摆脱“城市取向”。随着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城乡教育在“城市取向”的影响下也日益拉大。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2000年后,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江西省將缩小城乡差距、支持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作为重点工作,实施了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举措。至2015年,江西省县域农村教育现状有明显改观,已有22个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达到教育基本均衡县标准。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江西省农村教育在质量上和层次上仍明显低于城市,仍有一些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亟待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仍很艰巨。
其次,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均衡互动配置。江西省通过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等使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状况得到缓解,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突出的差距。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江西省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但由于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学生人数众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仍有较大经费需求。师资条件方面,通过一系列改善师资的工作,江西省师资总体上提高。至2014年,江西省小学专任教师达21.03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9.77%;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2.14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9.2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12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2.98%;职业高中专任教师0.83万人,学历合格率为78.27%;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5344人,讲师以上职称的有31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19%。但是,相较于城区,农村教师的投入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以南昌县为例,至2013年南昌县农村教师数量虽多于城市,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缺少教师近1000人。在办学条件上,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江西省城乡学校加大了建设力度,校舍、功能教室、场地、体育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设备方面总体上提高。但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重点学校获得的硬件投入更多,办学条件改善明显;而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一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还存在着校舍简陋、图书资料欠缺、教学器材设备不足、寄宿条件等亟待改善的问题。
再次,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城乡教育对象相互交融。江西省为推行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并取得成效,但仍有尚待进一步破解的问题。随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为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接受教育,2012年江西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下拨了9400万元,用以对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补充公用经费与改善办学条件。2013年,南昌市接纳随迁子女在昌就读初中新生7000人。2014年,江西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西省关于做好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工作的实施意见》,降低了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条件和门槛,随之随迁子女考生增至12473名。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江西省在推进城乡教育对象的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同时也应看到,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在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只有父母能提供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房产证、居住证、住房租赁合同、合法用工合同、社会养老保险等有效材料的才能在附近学校学位有空缺的情况下予以安排,但由于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容量有限,所以一般是在优先保障城市居民子女入学的情况下才能让随迁子女进入。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学校也并不是都能按照新的招生政策执行,一些学校对随迁子女入学设置如房产证、户口等障碍,随迁子女仍不能完全和城市学生共同享受义务教育,就读名校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更是困难重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城区学生家长认为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不讲文明、说话粗鲁、卫生习惯差、孤陋寡闻,不愿自己的孩子和农村孩子过多接触交流,并对学校接纳随迁子女入学有所抵触。这也成为教育对象城乡交融必须跨越的鸿沟。
二、促进江西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对称互惠共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以系统的思维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融为一个关联互动的整体进行统筹定位,明确城乡教育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各方面措施促进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要统筹定位城乡教育发展目标,必须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着眼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定位城乡教育发展目标,切实履行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职责,运用和实施多重政策工具,建立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和责任的城乡教育服务体系,对城乡教育系统要素进行动态协调和管理,保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次,严格贯彻《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教育法规与文件,将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法律的权威和力量保障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再次,要通过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为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机制。这要求各级政府应建立推进城乡教育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工作机制,完善城乡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并加强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以制度政策的创新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
(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
教育经费方面,针对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不够统一、经费配置不够均衡等问题,要努力贯彻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统一,并实现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的可携带,以更好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经费的优质均衡配置。师资方面,要重点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配置优质均衡。这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巩固落实城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给予农村教师工资经费支持,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学,实现农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要求加大农村师资培养力度,通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农村名师培養工程等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师资条件,让农村教师能够教得更好。办学条件方面,要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这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大经费支持以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同时,要通过进一步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工程、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提高农村教育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
(三)统筹城乡教育对象培养,实现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与一体化
首先,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打破城乡教育对象的身份差别和政策限制,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在切实贯彻落实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增强城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携带性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教育券等措施探索和创新更加灵活的城乡教育准入与参与制度,以保证农村教育对象可以获得与城市教育对象同等的教育服务。其次,进一步推行融合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要不断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对象互动机制,推展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农村教育、农村生活的元素,阐明农村、农民、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混合编班编组,积极组织各项适合城乡学生公共参加的实践或活动,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更多更好地交流。在课外,应积极利用班级家长群、家长委员会等交流组织与平台,促进城市家长和农村家长互相融合。此外,还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融于城市,才能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与一体化。
综上所述,要促进江西省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目标、资源配置、教育对象培养,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述评[J].社会科学,2010(10):74-79.
[2]马壮.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