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云珠
【摘 要】传统的宋词鉴赏教学是以词作的内容分类进行的教学,而笔者试图以词牌为轴心进行宋词鉴赏的教学。宋代词牌数量众多,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不同词牌的词在当时流行的程度,还对词的格式有着明确的规定。于此,以词牌为轴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词牌的特点,同一词牌不同词作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等等,通过对各词牌词作的分析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最终实现宋词鉴赏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词牌;宋词鉴赏;教学
首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对词牌进行分类,并了解词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作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当做到以身作则,把课备好,找出同一词牌不同词作的相同、相异之处,深入专研文本,提高个人文学涵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把词地讲解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而大学宋词鉴赏的有效教学是实现师生共同制定的教学目标。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而“所谓词调,包括词的字数、韵数以及平仄格式。”宋代词牌有很多,《浣溪沙》、《水调歌头》、《菩萨蛮》、《念奴娇》等等。笔者按照词牌出现的早晚、流行的程度或名作的多寡进行分类,对词牌进行总体介绍。如先讲《菩萨蛮》,其调名作最多,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词牌背后的文化,该词牌的情感基调。选择有代表性的词人词作进行分析,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两者的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按照此过程,对宋代常见词牌逐一进行讲解。以词牌为轴心的讲解比传统的以内容:山水、边塞报国、抒怀言志、思亲怀乡、交游离别、婚姻爱情等和分为:约会词、离别词、相思词、悼亡词等更能体现词的特点。
第二,教学目标方面,教学目标应当由传统的教师制定转为师生共同制定(即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结合)。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依据有效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制定。在课堂上,教师将教学目标以PPT的形式公布于学生,让学生以此目标写出切合自身的学习目标。或者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讲解词作,发表诗词鉴赏或评论方面的文章并树立成为“诗人”的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最终制定不同的目标,同学之间定期自查或互查。
第三,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讲授古诗词的方法有串讲法、吟诵法、技巧分析法、知识拓展法等等。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讨论法、强化“以诗解诗”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学应当利用多媒体视频、影像或音频、录音等实现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首先进行音频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词中的画面,再播放视频,比较教师设想的画面和学生想象的画面的异同,到底谁的更接近词作者呢?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词作的兴趣和热情。这也就用到了意境引入法,通过师生对诗句的共同品读,找出典型意象,发挥想象,领悟意境。早在清代,况周颐就提出了这样的读词之法,他曾道:“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对意境绝佳者的反复品味最终实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使词作摘下其“陌生”和“隔”的面具,借助于网络资源把古典词作的美具象化,使学生喜爱看,有兴趣看,消除学生对古典词作的距离感。
第四,教学成绩评定方面。古诗词已经从必修课转为了选修课,所以成绩评定也由最初的考试变为考查,这时教师要认真对待,并不是考查就不重要了,不要以一篇论文简单评定学生的成绩,因为一个学期的效果以一篇文章来衡量这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成绩评定是要平时表现(即对古诗词的背诵和抄写以及个人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创作实践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进行评定。
第五,在扭转学生态度方面,把学生对古诗词的“敬畏”、“漠视”甚至是“无视”的态度,逐渐地转变为喜爱,甚至转变为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让学生自己选择词作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会针对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如有的学生善于收集词人八卦和爱情故事,于此,就查阅大量资料分析其是否属实,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究,他对词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他的查找资料和写论文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这种喜爱成为了他四年大学学习中的一种习惯。
最后,如果国家教育政策大力扶持,在高考改革中把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放开,允许学生创作古诗词,这也许会增加学生古诗词创作的动力,从而让古诗词在美育、德育的基础上,实用性也得到了加强。那么大学古诗词也会乘着这一政策的东风,更加受师生的重视和欢迎。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42
[2]王力.《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2015年2月版,第376页
[3]张明非等.《唐诗宋词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4]王兆鹏.《唐宋词名篇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5]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12年11月版,第4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