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九保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观察和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重要手段。中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考试和升学应考的特殊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下面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作文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上“新概念作文”的冲击,高考中连续多年“话题作文”的采用,打破了作文教学的沉闷。过去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会作文,于是检讨其原因,在于作文教学存在太多随意性、无意性。两周一次作文课,临上讲台,拟出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作文,没有训练目标,更没有按一定序列制定长期计划,于是就“对症下药”编制出一个训练序列来,而这个序列大多按写作学的框架制定,先按文体分成大类,然后按其“要素”去罗列训练点,要求學生点点达标,以为这样周密详尽,教学科学化,应成效斐然,可是事与愿违,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显著。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价值要求的进一步变化,有的问题也就自然地凸现出来了。为什么要加强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这些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越来越有必要加以重新诠释了。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有所创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而言,第一位还在于掌握材料的多寡。中学作文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积累素材,但许多文章一写出来,结果令人乏味,千篇一律,刻板老套,读起来令人乏味,溯其原因是常把先前事物和知识基础作为内核,成了在任何情况下万变不离其宗。如,看到一处美景就自然而然想到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大好形势;看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就只想到雷锋精神,内容尽管老套,反正不出格,总之是反复去运用那些名人名事救人救火的老材料,导致中学作文在内容上成为拦路虎,进入误区。反之,中学作文教学无论从写作培训或适应升学考试应有健康的生命力,不能依靠那些定了型的老题材,要在内容上做到富有生命力,要那些一切能被塑造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从中学生作文中体现出来,有自己的创造习惯,不落入俗套,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在教学思路方面应有所革新
在传统中学作文教学中往往是议论文正反对比,记叙文什么时候写感受,结果也是千篇一律,教师在教时没有创新,总是套用老的思路,结果导致文章的思路也走入了死胡同。在文章思路方面,应有所创新,也应自然并应趋向多元性,摆脱一些传统方法的束缚,让文化多元性来体现多层次结构,体现多元思路,努力打破传统思路,体现多元化发散思路,努力把写人、叙事、议论同现代文化结合,体现新思路。
三、在教学的思维方面应有所突破
中学作文教学的思维是中学作文中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选择过程,传统的中学生作文教学主要表现为循规蹈矩,思维总是单线挪动,使学生的作文缺乏联想和想象,没有举一反三的表现,常有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水,就不联想时节,自然现象,更不想万木葱茏,有时老师还要给予否定,这种思维方式在许多中学生作文中只会用简单的,机械并且已出现多遍的方法重复完成,没有新意。面对这样的现象,面对这种教学思维,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的层次和层面去思考同一事物,同一问题,或者从同一事件,同一感受和体验,如此,既挣脱过去那些呆板的思维惯性,并通过创造性的逆向思维,充分地挖掘出中学生深藏的创造能量,写出高境界的文章。
四、在教学语言方面应有所变化
中学作文语言在传统教学中也常存在俗语套话,往往苍白無味。生活的五彩缤纷,人们丰富的思想反映在作文中,就应充分体现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方面。作文语言的个性化也就是作文语言有万物风情,多角度反映生活的多姿多彩,要打破那种众口一词千人一名句的“同心协力”套语,在中学作文中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属于中学生个体的富有生命的语言,就是最具思想性的、新颖别致的语言,这就要求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个性化语言要打破传统文体观念,不受体裁和题材所限,促进文体结合生活的多元化,突破并淡化过去分体差异而体现写作主体表达交流的个性趋势。另外,中学生作文教学的语言独创性还应追求作文中要求语汇丰富,组合清新,内含潜意深远,要求学生见识广,阅读范围宽,头脑储存词汇多,善于得心应手的驾驭词汇语言,达到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的诱惑氛围,凭借各种表达方式和诸多辞格,引发丰富想象的意境美,体现焕然一新的作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