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如何建立可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仅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实时可靠的质量信息,也能够为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品牌化提升和农产品安全的日常监管提供系统性保障,更能够为地区产业发展创造机遇,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以生产中心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可以将产品信息与追溯码直接联系起来,实现每件商品的“一物一码”“独一无二”。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对所购买的产品进行查询。通过查询,可获得产品的生产地信息、生产企业信息、产品检测信息、交易信息、优惠信息、食用方法等相关信息,满足了消费者对所消费产品的知情权,同时实现了前期生产与最终消费之间的信息追溯。生产者使用溯源系统可以起到防伪、防窜货、品牌营销等作用,加强了企业信息管理能力,同时为生产者在二维码中整合在线购买渠道链接,打开了消费者的二次购买渠道。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加快追溯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经营主体、检测机构和基层监管机构追溯装备条件等方面既有要求,也有扶持。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应用和追溯信息的动态采集上传,可进一步提高合作社主导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度和产品附加值。通过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合作社也可以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树立农业智慧园区的发展样板。通过建立可追溯体系,合作社还可以最大程度提升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和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实施投入品溯源防伪准入制度。对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实施一物一码等严格的追溯防伪准入制度。溯源平台严格审查农资企业的相关资质,并根据农资企业生产情况,严格控制赋码数量,确保产品真实有效,质量源头可控。倡导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选择可追溯的农资进行采购,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安全。
2.实行严格的种植记录管理制度。想要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必须实行严格的种植记录联网管理制度,在源头为消费者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创造条件,每一劳作过程都需详细记录。记录包含投入品购买记录、田间农药化肥使用记录、农事操作记录、农产品采收记录等。
3.实行“加工企业+基地”的生产模式。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直接挂钩,便于管理,质量更有保障,更容易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4.实行严格的加工管理制度。加工环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节点之一,农产品加工环节与其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加工环节必须严格管理。通过溯源信息的自动录入,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能够准确认责,产品及时召回。
5.实施严格的流通管理制度。流通环节是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化平台的一个重要监管环节,实施严格的流通管理制度,保证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可追溯的实现,可以有效地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更好地保护品牌。
6.加大执行力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更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化平台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加大对市场流通中伪劣产品的惩处力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良好环境。
7.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化平台的宣传,使消费者对此更了解,并且发动公众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中来,形成食品安全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市场有多家溯源企业针对不同行业提供溯源服务,农民合作社作为特殊的溯源主体,应从如下几点进行考量,选择合适的溯源服务:
1.安全性。保证系统数据处理的一致性,保证业务和数据不被非法侵用和修改伪造,保证数据不因意外情况丢失和损坏,提供多种安全检查审计手段。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确保系统不被非授权用户侵入,数据不丢失,传输时数据不被非法获取、篡改,确认使用者、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身份等。
2.准确性。通过“一对一”对用户需求进行周密的系统调研和分析,确保对业务要求正确理解;通过规范的项目管理和严密的系统测试,保证系统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同时,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提供多种核查、审计手段,进一步保证系统处理的准确性。
3.可靠性。系统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质量追溯应用对可靠性的要求,采用多种可靠、高科技技术以使系统能够保证高可靠性,尤其是保证关键业务的连续不间断运作和对非正常情况的可靠处理。
4.伸缩性(不同地区协同办公)。系统符合三层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系统不断升级满足新增的需求,而系统的体系结构不需做较大的改变。此外,让一群相同或不同的服务器共同工作,平滑升级。
5.扩展性。系统平台应能方便扩展,以支持有价值的新兴应用,如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检测设备应用等现代智慧农业改造。可实现溯源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融合。同时,多服务器集群协同工作,实时地监测服务器状态,自动负载平衡,以保证实现大用户量并发处理和高效的网页浏览速度。
6.开放性。无论采用哪种技术架构,都必须全面支持XML、SOAP、Web Service、LDAP等当前受到普遍支持的开放标准,这就保证了本系统能够与其他平台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等相互交换数据并进行应用级的互操作和互连性。
7.实用性。系统具有一致的、友好的显示化界面,易于使用和推广,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掌握系统的使用。
8.可管理易维护性。系统平台具有可管理和易于维护的特点,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层级管理手段,以简化操作。
9.个性化技术。保证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喜好定制工作平台的内容,减少使用的复杂程度,提高使用效率。
10.成熟性。采用的应用系统平台和软件技术、产品能经受市场长期考验,并拥有众多成功案例。
(北京三六五度农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