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凤 洪旭亚
摘 要:大学承担着育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对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大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和条件。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道德问题不容忽视,充分挖掘并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48-02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这其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与今后的社会发展、增强国力最密切相关的是道德[1]。可以说,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民族的瑰宝。如何将这些瑰宝为今所用,如何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采取科学方法,因势利导,深化研究,充分聚集和释放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正能量[2]。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的建设发展,其中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当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研究其关系,寻找其结合点,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
自古至今,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和界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约有300种之多[3]。我国权威辞书《辞海》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的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
传统一词是取“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世代相承之意联合在一起,“从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角度讲,这种传统乃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由其历史延续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的总和。”[4]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学界暂时没有权威的定义,比较常见的,如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5]。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爆发了“文化”研究热潮,开启了文化教育的序幕。199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它明确规定,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给学校教育提出这种历史任务。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和巨大的作用。”
在理论上,我国教育界在传统文化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出版的专著数量颇丰,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发展脉络、基本精神、价值影响等进行梳理。近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也涉及较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梁漱溟、张岱年、费孝通、张岂之、刘海峰等。如,张岂之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总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6]而且他强调,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体系复杂,发展脉络曲折,把握难度较大。本文试图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是希望从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思想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确有精华,确有糟粕,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是想表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的研究态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宏观研究
近几年,学界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增多,为今后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角度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角度出发,如赵瑞华、孔君英(2011)认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如:强调教育过程的渗透性、教育方法的内省性、教育效果的实践性等。王仕民(2008)指出,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源,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需要。
二是从文化传承角度,如芮忠、高忠芳(2012)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方案为主渠道的教育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使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粟献忠(2013)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独特的人文精神底蕴,为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范式,同时也启迪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在走出当代大学德育教育困境的基础上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
三是从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关系角度入手,在所查到的文献中,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更多地傾向于单向性关系,一种是“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另一种是“大学生德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扬”,其中第一种情况更多些。如,闫素娥(2009)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探》,主要还是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邓宗文(2012)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则认为重视德育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十分必要的。少部分学者从二者的相互性关系进行研究,值得本文在今后研究中的借鉴和进一步深入。如于伟峰(2010)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上具有同一性,“概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上具有一致性。
王平川(2010)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及现代大学教育的契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进行研究,如邓立、杨未(2011)认为: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道德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当前,对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方面出发,集中地反映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问题;教师队伍国学素质不高的问题;学生对传统文化热情不高的问题等。如刘淑霞(2011)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赵蕾(2011)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徐州工程学院为实证分析》中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文献不多,更多的学者仅仅关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二者结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够,本文期望能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梳理和整合,从而为提出相应的策略奠定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
目前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或策略关注比较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洋洋洒洒。如郑轶(2012)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中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和改善课程设置;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等三点策略。乔德阳、冷士良(2008)认为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遵循主体原则、创新原则、开放原则,并坚持接纳→教育→引导→规范→提升→创新的“六步走”和“两对接”即做好课内课外的对接、做好校内和校外的对接。李昌武(2013)提出了开设国学必修课程,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宽国学教育渠道;培养国学教师队伍,营造尊师爱生风尚等实现途径。现有文献中关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对本文下一步的研究值得参考借鉴,但论述存在着针对性不强,论述过于宏观,指导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待于下一步研究中特别关注。
三、结论
目前学术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产生了一些成果,对后来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积累,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关注较少,仅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单向关系为切入点,从二者相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从可行性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尝试研究。
第二,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较为宏观,缺乏针对性(这也是由于问题研究不全面的结果),下一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融合的操作性上做力所能及的研究。
第三,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这一思想路径,也难以摆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存在的困境,如意识形态教育过重、教学方式过于单板等问题,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应该采用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在世界舞台上把中华文化讲清楚——尼山论坛组委会座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4(1).
[2]李守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論述[N].人民日报,2014-01-29(12).
[3]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1.
[4]李秀林,李淮春,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隋义,梁敏,等.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6]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