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探析①
侯小兵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师范生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认同包括价值认同、效力认同和影响认同3个因子,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一般教育效能感对制度认同及其各因子的预测能力较弱,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制度认同及其各因子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为提高师范生的制度认同、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应当引导师范生理性地认识教育功能,保持合理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培养师范生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效能感;制度认同;师范生
教学效能感不仅是表征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学效能感(或称“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1]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增强专业承诺、工作动机的重要内驱力,是影响教师专业行为有效性的重要中介,是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和个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影响源。[2]“国考”的根本价值体现在保障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师范生是“国考”的重要行为参与人,他们的制度认同会影响到制度实施的效果。因此,探讨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二者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测量工具
运用自制《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量表》对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进行测量。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编制,初始量表设计了15个调查项目,运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原项目7和15达不到显著性水平要求故舍去,正式量表由13个项目构成,包含制度价值、制度效力和制度影响3个因子。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表明,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9。
运用俞国良等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量表》对师范生教学效能感进行测量。[3]原量表采用六级评分,我们在借鉴时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进行编制,共有27个项目,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2个因子。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表明,师范生教学效能感测量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8,与俞国良等的测量结果(0.77)一致。
(二)调查对象
在东、中、西部选取了4所师范类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有1所部属师范大学、2所省属师范大学和1所省属师范学院。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103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1000份有效问卷。从人口学特征来看,男生占21.80%,女生占78.20%;大一学生占31.00%,大二学生占32.70%,大三学生占18.80%,大四学生占17.50%;本科生占97.10%,专科生占2.90%;东部高校学生占20.50%,中部高校学生占22.70%,西部高校学生占56.80%;部属师范大学学生占22.70%,省属师范大学学生占40.90%,省属师范学院学生占36.40%。
(一)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测量的描述性统计
师范生对“国考”制度认同的均值为3.485,其中,女生的认同度高于男生,从大一到大三呈下降趋势但大四略有回升,本科生的认同度高于专科生,艺体生的认同度较文、理、其他专业的师范生低,中、东部地区师范生的认同度高于西部地区,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的认同度高于省属院校的师范生,先期进入“国考”改革试点地区师范生的制度认同更高。在教学效能感方面,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均值为3.402,其中,男生的教学效能感高于女生,大四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在四个年级中最高,本科生的教学效能感优于专科生,艺体生的教学效能感比文科、理科和其他专业高,中西部地区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高于东部地区,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较低,先期进入改革试点地区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较低。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表1: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的均值(M)和标准差(SD)
(二)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的因素分析
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探索师范生对“国考”制度认同的基本结构。
首先,运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巴利特球形检验,KMO值为0.921,巴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6187.14(p=0.000),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其次,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确定了3个因子,3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3.596%,各因子的负荷值、共同度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项目的因子负荷介于0.557-0.800之间,项目共同度介于0.487-0.727之间。
第三,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包含6个项目,该因子的特征值为6.049,经正交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27.110%,这些因子主要反映师范生对“国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合理性的认同状况,故命名为“制度价值”。得分越高,师范生对“国考”改革的基本方向越认同。因子2有5个项目,该因子的特征值为1.197,经正交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26.768%,这些因子主要表征师范生对“国考”能否测量出教师申请者专业素质的基本判断,故命名为“制度效力”。得分越高,师范生越肯定“国考”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因子3有2个项目,该因子的特征值为1.021,经正交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9.718%,这些因子主要表征师范生感受到的“国考”会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程度,故命名为“制度影响”。得分越高,师范生的从教信念越坚定。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的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的因素分析结果
(三)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包含制度价值、制度效力、制度影响3个因子。根据俞国良等人的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2个因子。一般教育效能感反映师范生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师范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4]我们试图通过相关分析来初步揭示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体见表3。
表3: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各因子与教学效能感各因子的相关系数
由表3可以看出,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与教学效能感之间显著正相关(p〈0.001);制度价值认同因子与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显著正相关(p〈0.001),但与一般教育效能感的相关不显著;制度效力认同因子与教学效能感之间的正向相关性显著(p〈0.01),与个人教学效能感间的正向相关性非常显著(p〈0.001),与一般教育效能感负相关且不显著;制度影响认同因子与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均显著正相关(p〈0.001)。
(四)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对“国考”制度认同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对“国考”制度认同的影响效果,我们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一般教育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作为解释变量,将制度认同及其各因子作为响应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即对每个响应变量进行三次回归分析,最后得到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对“国考”制度认同。结果,见表4。
表4: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对“国考”制度认同的回归分析结果
首先,将人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学历、专业类别、专业目标、所在地区、学校类型、改革进程)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各响应变量的影响。然后,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变量依次引入回归方程,计算三层变量之间R2的变化以及F检验值,从而确认教学效能感各因子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在模型1、2、3中,三组解释变量对响应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解释变量总共能够解释制度认同变异量的11.20%,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解释量为3.50%,一般教育效能感的解释量为0.10%,个人教学效能感的解释量为7.60%。在模型2中,尽管回归模型能够达到显著性水平要求,但是,一般教育效能感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33,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模型3中,一般教育效能感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仍然达不到显著性水平要求。由此可见,一般教育效能感对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的影响很小且不稳定,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师范生“国考”制度认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解释变量各因子对响应变量的回归分析来看,个人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师范生对“国考”制度价值认同、制度效力认同和制度影响认同的水平;一般教育效能感对“国考”制度效力认同的预测比较显著且为负向,对制度影响认同的预测非常显著,对制度价值认同的预测不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其结果见表5。
表5: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对“国考”制度认同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
“国考”是符合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趋势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师范生对“国考”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较低,部属高校师范生的制度认同明显高于省属高校,较低的制度认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师范生在“国考”面前的不自信。研究表明,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对“国考”制度认同具有显著的预测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来提高他们对“国考”的制度认同,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一)引导师范生理性地认识教育功能,保持合理的一般教育效能感
一般教育效能感是师范生有关教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的结果预期,它反映了师范生的基本教育理念。尽管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总体上对“国考”制度认同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但一般教育效能感的影响非常小且很不稳定。一般教育效能感越强的师范生更倾向于否认“国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弃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定向。既然他们认为“国考”不够合理、不太有效,那又为何还要选择教师职业呢?这其中可能包含许多情非得已的因素。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即使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能够真正地热爱教师工作并把它当作事业来对待吗?
为什么师范生的一般教育效能感越强,对“国考”的制度认同越低?一是师范生的一般教育效能感虚高;二是“国考”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笔者认为师范生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很可能存在虚高的问题。教育究竟能够对学生发展产生多大的作用?师范生的一般教育效能感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下降趋势,大四略有回升。过高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往往会让师范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感受到较大的心理落差,反而不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因此,需要教师教育者对师范生进行正确的理论引领,理性地认识教育功能,在教育无用论和教育万能论之间寻找均衡点,保持合理的一般教育效能感。
(二)培养师范生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会受到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对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认知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教师教育应当把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始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基础,师范生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才会是稳定、持久和有效的。教师教育不能没有理论引领,但空谈理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教师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专业表现来反映。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应当引导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能力认知。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往往能够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较弱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个人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当引导师范生客观地评价自我教学能力,并通过积极的教学效能感来引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1]洪秀敏,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J].教育科学,2006,(4):44-46.
[2]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43-46.
[3][4]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159-166.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赵晓梅)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Identity of National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Normal Students’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
HOU Xiaobing
(Mianyang Teachers’University,Mianyang Sichuan 621000)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that include value,effectiveness and influence for normal students’system identity of National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NTCE).Normal students’teaching efficacy is consisted of general education efficacy and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General education efficacy is hard to predict system identity and its factors,and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can predict them significantly.For the sake of normal students’system identity of“NTCE”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we should lead them to treat educational function rationally and keep a reasonable general education efficacy.We should educate their competency of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ir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constantly.
National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teaching efficacy;system identity;normal students
G642.0
A
1674-5485(2016)09-0107-05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师资格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院校组织变革研究”(14YJC880017)。
侯小兵(1980-),男,四川苍溪人,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