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宁
[摘要] 目的 关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C、Hbalc指标无明显差异。 结论 在胰岛素或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基础上加上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其疗效非常显著,远胜于单纯使用胰岛素或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关键词] 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初发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037-02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胰岛素功能紊乱或丧失生理功能[1],从而不能合理的调整机体内血糖含量,因此而形成糖尿病。在糖尿病地发病类型中主要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涨。具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已经成为第3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另外两种是心血管病和肿瘤疾病)。此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12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有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64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年龄范围41~82岁;女性27例,年龄范围40~84岁;平均年龄(58.62±8.47)岁。观察组:男性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5例,年龄范围41~85岁;女性29例,年龄范围42~84岁;平均年龄(58.59±8.36)岁。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指标检测均在7.0 mmol/L以上,其餐后血糖指标均在11.1 mmol/L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初发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对此次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患者。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对照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在患者起床后为其注射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4 U/(kg·d),待患者血糖降低后,可以酌情減轻胰岛素的剂量[2]。让患者餐后服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服用量根据患者病情决定,0.25~0.50 g/次,3次/d,单日服用剂量不得超过3 g。
1.2.2 观察组治疗方式 观察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让患者餐后服用格列美脲片和二甲双胍。格列美脲2次/d,1片/次。二甲双胍用量参照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指标变化(FPC)和糖化血红含量(Hbalc)变化。
1.4 统计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男女患者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其治疗前后FPC、Hbalc指标、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FPC、Hbalc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为常见的疾病[3-5]。该病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很容易由环境因素触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一般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型消瘦等。①多尿是由于患者体内血糖过高,其体内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从而形成渗透性利尿[6-8]。随着血糖指标的增长,排尿次数也会增长。②多饮是因为患者多次排尿后体内水分损失较多,机体需要补充水分。③多食的原因尚在讨论中。但大多学者认为,进入机体的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其机体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所以需要食物补充热量。④体重下降的原因在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从而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对机体进行能量补充。因此,糖尿病患者多数体型消瘦。
该次实验中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物。它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含量,从而达到抑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胰岛素能调节患者体内血糖的变化。它能促使胰岛B细胞恢复生理功能。该实验中对照组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其疗效非常显著。
格列美脲是第3代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它具有抑制肝葡糖糖合成和促进肌肉组织对外周葡萄糖摄取的功能。它还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细胞生理功能。此次实验中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格列美脲虽然能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但是,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加重,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在胰岛B细胞的基础上,利用二甲双胍先降低肝脏糖的输出量,加速单糖的分解速度,从而提高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比其FPC、Hbalc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的单纯使用胰岛素或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其治疗效果均不明显。若在胰岛素或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基础上加上二甲双胍治疗,其疗效非常显著。由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无差异,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红飞.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药物与人,2014,27(9):70.
[2] 牛东升.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3):62-63.
[3] 何咏梅.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12):125-126.
[4] 尚军洁.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94-95.
[5] 张洁.联用胰岛素与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254-255.
[6] 李秋芳.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9):42-44.
[7] 吉红亮.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5,16(9):22-23.
[8] 王秀清.初发2型糖尿病伴高脂咖症患者应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6):172-173.
(收稿日期: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