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福
[摘要] 目的 分析川芎嗪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CC)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48例纳入该次的实验研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分为24例常规组与24例实验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控制血糖、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适量的川芎嗪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红细胞AR活性、血HbAl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AER、血β2-MG、尿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采取川芎嗪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药物安全可靠,值得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 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川芎嗪;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011-02
糖尿病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一类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其发病率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将使得患者体内多种器官与组织造成损害,引发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CC),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且高血糖的病变程度与DCC的发生发展联系紧密[1],临床上目前统一认为,发生DCC的机制为高血糖引发的多元醇通路代谢增加、形成高级糖化终末产物等[2-3],因此,加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十分重要。择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48例纳入该次研究旨在分析川芎嗪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CC)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48例纳入该次的实验研究,糖尿病类型包括1型与2型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后疾病被确诊,均符合WHO设定的相关标准。其中糖尿病肾脏病变分为:尿白蛋白(UAER)的排泄率为200 μg/min;肾小球的滤过率增高幅度大于20%;进行尿蛋白检测后显示结果为阴性。
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分为24例常规组与24例实验组。常规组:男女患者所占例数分别为14例与10例,年龄22~80岁,中位数年龄为43.5岁;空腹血糖平均值为(10.9±1.1)mmol/L;实验组:男女患者所占例数分别为13例与11例,年龄20~82岁,中位数年龄为44.6岁;空腹血糖平均值为(11.0±1.0)mmol/L。分析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方法
1.2.1 DCC的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一般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完成疾病治疗;依据患者的体质量给予总热量与蛋白质分别为105 kJ/(kg·d)与0.6~0.8 g/(kg·d),此外,选择胰岛素或者降糖药物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连续治疗两周。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适量的川芎嗪静脉滴注,药物剂量选择为100 mg,1次/d,治疗时间与常规组相同。另外,对两组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均采集适量的静脉血液进行血糖值、AR(红细胞醛糖还原酶)、HbAlc(糖化血红蛋白)、UAER、血β2-MG、尿β2-MG测定。
1.2.2 检测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荧光法对红细胞AR值进行检测。在37℃的水浴环境中给予2 mL的NaOH(0.3 mol/L)终止反应,给予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荧光强度进行检测,后将NADP含量读出。
1.3 判定指标
比较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红细胞AR活性、血HbAlc、UAER、血β2-MG、尿β2-MG水平,比较两组差异。
1.4 统计方法
将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均纳入SPSS 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治疗前后的血糖、红细胞AR活性、血HbAlc、UAER、血β2-MG、尿β2-MG水平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红细胞AR活性、血HbAlc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红细胞AR活性、血HbAl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AER、血β2-MG、尿β2-MG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AER、血β2-MG、尿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模式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使得DCC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该类疾病病情较为顽固,对患者体内的多种组织与器官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且所需经济费用较高,给予常规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DCC主要包括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变等[5-6],若不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将使得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可能出现致残、致盲、致死[7]等不良情况,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临床上认为,发生DCC的机制为AR活性增高、多元醇通路激活过度、非酶糖化水平升高以及形成高级糖化终末产物等。
考虑到DCC的危害性十分严重,因此全世界诸多国家已经将该类疾病列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临床上十分关注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临床上经过深入的研究探讨已经了解了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旨在给予AR抑制剂与非酶糖化抑制剂,但是该类药物通常价格较为昂贵,药物毒副作用较高,使得无法在临床上广泛采用。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物在临床上的不断尝试使用,获得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该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进行疾病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类药物是从川芎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类生物碱单体[8],属于一类自由基清除剂与钙离子拮抗剂,可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降血糖、抗纤维化、拮抗钙离子等效用[9],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肾、肺、心、脑、血管疾病等的临床治疗当中。
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红细胞AR活性、血HbAlc、UAER、血β2-MG、尿β2-MG指标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进一步得知,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采取川芎嗪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药物安全可靠,值得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子成.西药联合参附注射液、川芎嗪防治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14):2673-2675.
[2] 张明云,徐玉香,杨孟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73,99.
[3] 赵伟娥,赵君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膀胱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5):600-601.
[4] 王得文,宋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789-789.
[5] 万艳,韩立燕,李红霞,等.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7):642-643.
[6] 许亚芬,李洪波,秦玉翠,等.黄芪、川芎嗪联合金水宝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31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7):996-997.
[7] 陈聪,喻嵘,吴勇军,等.葡萄糖调节蛋白78在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34(1):53-56.
[8] 劉群,侯以琳,孙妍蕾,等.波动性高血糖、代谢记忆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10):714-715.
[9] 石春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8):93-94.
(收稿日期: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