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怡婷
摘 要:岗位见习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操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高职院校开展岗位见习具有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良好愿景,但是随着学生岗位见习的开展与深入,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从见习过程以及组织实施模式出发,通过分析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见习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工程管理;岗位见习;问题及对策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企业对从业人员资格要求及适应能力要求的变化,加大了社会成员对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加速了职业类型的转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学习需求差异,构建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岗位见习利用企业优势,学用结合,创造在校学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开辟了一条新思路。高职本科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的是能够胜任企业岗位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提倡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而在众多的现实途径当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见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现在已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XX职业学院将学生的岗位见习安排在在校期间第三学年下学期,通过之前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就能走上企业岗位。由此可见,岗位见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加强技术技能锻炼、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
1 XX职业学院学生岗位见习现状
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岗位见习从2014年6月开始到2014年10月止。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挑选工程项目开发阶段的重点工作、重点环节、重点模块见习,让学生在整个环节中不仅要熟知整个项目开发流程,更是要对重点模块进行见习,而且要对模块当中一到两个岗位深入了解。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实际工作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比分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充分认识自己当前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岗位见习,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逐步实现“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化,为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岗位见习开始之前,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展课堂导学,导学内容包括:见习目的、任务和要求等,完成见习前学生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及业务指导培训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见习的重要性,明确岗位见习的任务、流程和方法,服从学院和见习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岗位见习结束之后,完成见习总结比赛,评比出优秀见习小组。本次岗位见习,要求学生重点针对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对该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资格要求等方面进行见习,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2 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见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见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稳定性
岗位见习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的一个教育环境,应该具备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稳定性,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和学习工作,确保完成并达到岗位见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稳定性相对缺乏,见习企业和岗位方面流动更换频繁,学生难以做到从一而终,部分同学存在更换见习企业的现状,少数同学甚至更换三次以上,这将阻碍了见习的目的,也使见习意义难以实现。
2.2 岗位见习有效评价体系缺乏
岗位见习作为必须的教学环节,学校将见习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且在该课程之前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铺垫。既然如此,岗位见习就应该与其他的专业课程一样,有对应的考察和考核,行之有效的评价措施,能够对岗位见习效果进行评估。目前,学院针对岗位见习的考核方法是由三个部分构成:课前导学+平时成绩(30%),见习过程+手册填写(50%),见习比赛(20%)。该考核方式体现出对见习过程的重要性,但是少数学生见习过程持续时间、认真程度有待考察,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实效性。
2.3 校外企业职业导师与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强
学生岗位见习是在校外间隙企业完成,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职员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从“学生”到“职员”身份角色的转化过程。在岗位见习过程中,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进而胜任间隙岗位,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指导教师从旁提点引导。但由于指导教师管理人数偏多,导致指导不到位。同时,企业职业导师的指导力度也不强。
3 针对学生定岗实习存在问题提出分析对策
3.1 加强学生岗位见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
学生岗位见习期间,实践指导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学生见习情况,解决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专业或非专业问题。实践指导教师应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掌握学生的见习过程,对学生在岗位见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辅导,降低学生更换实习单位、岗位的频率。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岗位见习,理解间隙过程的重要性,是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而不单纯是修完本门课程,拿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再者,增强岗位见习的专业性,从学生见习岗位出发,发现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督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探讨并完善适合的岗位见习效果评价体系
岗位见习从组织到指导,过程的开展固然重要,但是最后结果的评价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样不容忽视。可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能够保证学生见习环节的有效性。效果评价的前提是考虑评价主体,在见习过程中,评价主体有学校、见习企业、学生和见习企业的同事,这些评价主体囊括了学生岗位见习的方方面面。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关注过程的变化发展,兼顾过程与结果,完善岗位见习现有的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实习企业状况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和发现适合自身特点的效果评价体系。
3.3 开拓信息化平台,落实实践教师、企业导师双指导,提高岗位见习实效性
教师指导应该做到及时有效化,在岗位见习过程中,学生分布较广,对于见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无法做到及时到位的回答。构建信息化平台,通过多手段、多方法、多渠道来掌控学生见习情况,做好监督与检查工作。
3.4 健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企业是学生岗位见习的载体,也是场所,为高职学生的见习提供岗位,并且在见习期间对学生同样有着教育和管理的义务及责任。对于学生的岗位见习,企业不能简单的以对待企业员工等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该充分了解岗位见习模式,与学校合作,主动的参与管理,确保见习质量。学校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岗位见习学生专业对口率,让职业导师发挥更大效益,让学生通过岗位见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岗位见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姚恺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04).
[2] 李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
[3] 王金岗.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08).
[4] 袁晓棠.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4 (16).
[5] 石书羽.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