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雷
(郑州市骨科医院,郑州450052)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效果观察
王庆雷
(郑州市骨科医院,郑州450052)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确诊为脊柱侧弯的患儿42例,年龄均<1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儿行站立位脊椎全长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脊柱侧弯部位冠状位及矢状位Cobb角,观测C7~S1的增高度。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儿的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进行检测,计算FEV1/FVC及FEV1%预测值。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断棒、脱钉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脊柱侧弯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较治疗前减小(P均<0.05),观察组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C7~S1增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观察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侧生长棒技术相比,双侧生长棒技术能够明显矫正脊柱侧弯患儿的脊柱侧弯,改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较好。
生长棒技术;儿童;脊柱侧弯;矫形手术
脊柱侧弯是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发生偏离中线的侧弯、矢状面上发生前弯或脊椎体在纵轴上发生的旋转,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1]。国内外报道的脊柱侧弯发病率为2%~4%,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4[2]。脊柱侧弯好发于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如果不早期干预,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容易形成严重的脊柱和胸廓畸形,影响患儿心肺功能、消化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4]。生长棒技术在脊柱侧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单侧生长棒技术操作简单,但固定强度较小,固定效果不理想。双侧生长棒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新技术,其通过撑开的方式来矫正脊柱畸形,在矫正的同时不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可有效提高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5]。2012年8月~2014年9月,我们对脊柱侧弯患儿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与单侧生长棒技术的不同,探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脊柱侧弯患儿的临床疗效。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院确诊为脊柱侧弯的患儿42例,男14例、女28例,年龄3~9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34例、特发性脊柱侧弯4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2例、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2例。诊断符合2008年《脊柱畸形外科学》关于脊柱侧弯的诊断标准[6]。将所有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1例。纳入标准:病情进行性加重;经X线检查、脊柱三维CT成像及MRI检查确诊;年龄<10岁;脊柱侧弯Cobb角>50°;脊柱侧弯柔韧性>30%。排除标准:单一半椎体造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非首次手术治疗;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近期使用任何剂量或类型的免疫抑制剂;存在手术禁忌证;临床资料不完整。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类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患儿均进行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全身麻醉,取俯卧位,采用C型臂X线机定位锚定点,以上、下锚定点为中心作脊柱正中切口,显露上、下椎体的椎板、横突、棘突以及关节突,对照组于上、下椎体的凹侧置入2枚椎弓根螺丝钉,观察组于上、下椎体的双侧分别置入2枚椎弓根螺丝钉, 形成“合抱”。测量所需钛棒长度,将两根钛棒预弯后置于深筋膜下,与上、下锚定点椎体的椎弓根钉相连接,将同侧钛棒采用生长阀连接,生长阀置于胸腰段深筋膜下。采用生长阀对凹侧适当撑开、凸侧加压后锁紧螺丝钉,使用同种异体骨在侧凸上下端进行植骨融合。冲洗,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术后患儿佩戴支具6个月进行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对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1.3.1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1.3.2脊柱影像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儿行站立位脊椎全长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记录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即Cobb角)的角度,分别观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C7~S1的距离,C7~S1增高度=治疗后C7~S1距离-治疗前C7~S1距离。
1.3.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切口感染、断棒、脱钉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4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Spirometer肺功能检测仪对两组患儿的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进行检测,计算FEV1/FVC及FEV1%预测值。
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2.2两组影像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脊柱侧弯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较治疗前减小(P均<0.05);观察组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C7~S1增高度分别为(2.54±0.35)、(4.17±0.58)cm,观察组C7~S1增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FEV1/FVC及FEV1%预测值比较治疗后两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观察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FEV1/ FVC(%)及FEV1%预测值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断棒1例、脱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4/21),观察组分别为0、1、1例及9.52%(2/2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脊柱侧弯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儿童脊柱侧弯表现为背部不适、一侧肩高、一侧肩胛骨或乳房隆起、骼骨翼升高或突出、腰部皱纹不对称及多系统临床症状[7],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儿童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全,仍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脊柱侧弯情况下,凹侧的椎体间受到挤压,骨骼的生长结构受到破坏,生长缓慢,而凸侧结构损伤较小,生长速度快于凹侧,容易加重畸形。因此,早期干预矫正儿童脊柱侧弯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关键在于矫正侧弯畸形及恢复脊柱的正常生长。目前常用的是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理疗、石膏、支具等,均为通过矫正畸形的方式,操作简单且无创伤,但是疗效并不理想。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融合手术及非融合手术两种[8]。融合手术能够获得长期的矫形效果,但因其能限制脊柱活动,不利于脊柱的生长发育,易造成躯干比例失衡以及胸腔发育障碍,在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中使用较为谨慎。有研究认为,对年龄<10岁的患儿不宜施行最终的融合术[9]。
生长棒技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非融合手术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脊柱上下锚定点,植入生长棒,利用其作用力定期撑开脊椎矫正控制畸形,同时给予脊柱和胸椎纵向生长力和充足的生长空间,防止椎体过早融合。研究显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度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度[10]。单侧生长棒主要在脊柱侧弯的凹侧放置生长棒来撑开脊椎,矫正畸形,操作较为简单,出血量较少,但单侧固定强度较小,固定效果不理想。双侧生长棒对脊柱凹侧、凸侧均加以撑开固定,更为牢固,虽然过程较单侧繁琐,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也稍多于单侧生长棒,但差异并不明显,且在矫正畸形的同时可促进脊柱正常生长。研究报道,双侧生长棒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侧生长棒,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11]。研究表明,双侧生长棒技术在矫形效果和脊柱生长速度方面优于单侧生长棒技术[13]。本研究发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双侧生长棒治疗不会明显增加手术风险;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能够减少切口感染、脱钉、断棒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及效果优于单侧生长棒。
Cobb角是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可反映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Cobb角的角度越大,提示脊柱侧弯畸形程度越严重。而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反映脊柱侧弯的不同方向,其改善情况能够反映治疗的效果[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表明双侧生长棒技术具有更好的矫正效果。C7~S1增高度是指第7胸椎与第1腰椎间距离的增长情况,发育未成熟儿童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全,仍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脊柱侧弯情况下,凹侧的椎体间受到挤压,骨骼的生长结构受到破坏,生长缓慢,而凸侧结构损伤较小,生长速度快于凹侧,容易加重畸形。双侧生长棒技术可以将椎体撑开固定,矫正畸形的同时促进脊柱正常生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7~S1增高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双侧生长棒技术更有利于患儿脊柱的生长发育。
正常的胸廓、肺脏容积以及胸廓舒缩运动是维持正常呼吸运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正常肺功能的基础。脊柱侧弯时,能够使得胸廓结构发生改变,产生畸形,从而引起双侧肋间距不平衡,胸腔容积减小,运动异常,呼吸功能出现障碍,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可导致肺功能降低,并随病情进展日益加重。研究显示,早发性脊柱侧凸对肺组织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肺形态结构和肺功能的影响[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EV1/FVC及FEV1%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双侧生长棒技术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肺功能,减轻脊柱形态对肺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与单侧生长棒技术相比,双侧生长棒技术能够显著减小脊柱侧弯患儿的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Cobb角,提高C7~S1增高度,明显矫正脊柱侧弯,改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较好。
[1] 侯翰涛.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64-1366.
[2] 王波,普丽萍,许兰,等.脊柱侧弯畸形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2-1343.
[3] 李洪伟,李坤,李辉南,等.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J].新疆医学,2007,37(3):24-25.
[4] 张科忠.先天性脊柱侧凸路矫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
[5] 于洪德,姜丽,尚静波,等.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6):61-62.
[6] 邱贵兴.脊柱畸形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04.
[7] 谢兆林,江建中,谭海涛,等.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9):895-898.
[8] 侯翰涛. 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D]. 衡阳:南华大学, 2012.
[9] 万碧江, 张天民, 吴绪平. 针刀治疗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4 例及疗效分析[J]. 中国针灸, 2010,30(1):68-70.
[10] 郭东,曹隽,张学军,等.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对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8):695-698.
[11] 卢朝黎.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2):68-69.
[12] 毛赛虎,史本龙,孙旭,等.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4):333-337.
[13] 邓盎,张宏其,郭超峰,等.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5):448-454.
[14] 付美奇,赵晓东,袁智锐,等.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4):100-101.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0.033
R682.3;R687.3
B
1002-266X(2016)30-0094-03
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