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符冠华
问题牵引与学生自主学习
——以“等差数列”教学案例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
□海南省东方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符冠华
今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海南省第八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高中数学课堂深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过多强调知识的机械记忆或模仿作答,抑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缺乏思维的灵性,失去生命的灵动,久而久之沦为低效课堂。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实践质疑和构建知识的学习行为,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以“等差数列”教学为案例,谈谈如何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牵引学生自主学习,达到积极思维的习惯养成。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特征体现。教师创设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数学思维镶嵌在生活情境化当中,让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与概念形成对接,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感悟与自主学习,那么概念教学也就成功一半。例如,一节《等差数列》的概念课,有一位教师做如下的教学情境创设:
教师新课引入:先应用课件展现两张图片,一张给出的数列较凌乱:10072,10360,10144,10288,10216。另一张给出的数列很整齐: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请问同学们喜欢哪张图片?追问:你所喜欢的图片上面的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图片上的数字进行观察、识别、猜想,然后回答。有的学生相互讨论,有的将数列排成由大到小,有的排成由小到大,有的观察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72。
教师再问:72是个什么数?能为0或负数吗?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公差的定义就自然而然的得出。
在接下来的教学,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由三个数a,A,b组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你能用a,b表示A吗?你认为A可以称为a、b的什么?有哪些相等关系式?讨论并写出式子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由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和公差d,诱导学生写出:
a2=a1+d,a3=a2+d=(a1+d)+d=a1+2d,a4=a3+d=a1+3d……
由此,学生猜想(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推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引导、矫正)。
以上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材的探究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选取的,以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即教师以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牵引,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动手演算等,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既得出结论,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上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是直接阐述数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从生活“小游戏”开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自我获悉概念的形成过程。当有些思维受阻时,教师又适时点拨。这样的教学,就是生本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潜能挖掘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情境牵引,学生的思维无法停滞,脑子高速运转,自主学习氛围异常活跃。将整个等差数列的知识形成过程以问题(由浅入深地)牵引,让学生自主思考,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内容的循序性、典型性和思想性都贯穿于学生独立思考当中。
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环节中,该老师又进行例题教学:例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0,a15=40,(1)求a20;(2)85是不是该数列中的项?若是,则是第几项?;若不是,说明理由。
老师的教学意图,绝不是单纯地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而是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公式中有a1,d,n,an四个量,深刻理解“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完成例1后,老师再通过同题型、适当的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掌握公式的灵活应用。学生的自主探索都在不断的变式中体验,都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当中,都在教师的驾驭与掌控当中。当学生思维意犹未尽之时,老师又在例1的基础上,提出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解答例1?(老师提示:a5,a10,a15,a20成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性质)
从整个数学课堂来看,教师“教”的很少,学生“想”的较多,其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作自主表现,尽量让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师生皆然感到轻松和快乐。
习题课的教学,简称为解题课。对于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寻找,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扎实与否,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智慧的具体表现。
习题课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解”需有法,“解”必得法,教学相长,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作答,只会一招一式,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更要教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思路。这一过程,决定了学生“欲罢不能”的自主学习自觉性。例如,一位老师设计如下问题——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a4+a5+a6+a7=56,a4a7=187,求a4和d.
2.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公差d>0,三项之和为15,首末两项的积为9,求这三个数。
第1题是一道关于数列性质的基本题,老师的意图在于检测学生对数列下标和性质的理解程度,先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和自主完成后,再由阐述解题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寻找:在等差数列中,若两项的下标与另两项的下标和相等,那么这两项的和可以用另两项的和来代替,把未知项减少,达到解题目的(下标和性质的应用)。思路很快被打通。
第2题的教学,教师又将全班学生分成3组,然后引导学生活动:第一组学生以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题思路寻找;第二组是小组自主学习,然后派代表讲述解题思路与演算;第三组是全体学生“集体会诊”,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议论、归纳和动手尝试,都能集中在以下两点解题思路上(即“对称设项法”):
(1)当等差数列{an}的项数为奇数时,可设中间一项为a,再以公差为d的两边项分别设…a-d,a,a+d…
(2)当等差数列{an}的项数为偶数时,可设中间两项为a-d,a+d,再以公差为2d进行两边分别设项:…a-3d,a-d,a+d,a+3d…
最后,老师请3个小组代表小结,阐述本节课学到哪些解题的思想方法?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相应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在运用数列知识解题,思路更加明晰,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运用“构造”法、公式法来解决综合性强的数学问题,渗透了数学方程思想方法。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刚学完等差数列后,以“小综合”问题牵引的形式,让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将整个课堂变成学生“探究”的课堂,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课的教学本无定法,平时老师们只是各行其是。按我们以往的复习课教学规律,一般是:先罗列公式、定理、法则进行板书,再作习题讲解。现在看来,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就显得效益低下。笔者认为,通过精选例题来涉及各知识点的引用,以问题解决为索引,牵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配以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例如,在2016年全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某老师上的一节“等差数列”的单元复习课,教师提出问题:已知,等差数列9,7,5…前多少项的和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教师在上述问题探究的教学中,虽说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简单作答,即运用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n项和公式(运用到了,实质上就是复习到了),又从中渗透函数思想,以开放性的复习内容,让学生多角度解决数列问题。这比教师简单、机械地复述通项公式、n项和公式的教学事半功倍。
接下来,教师再将上题变式为:已知,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0,此数列的前多少项的和最小?最小值为多少?
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这也是牵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师选择时机给学生补上“运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贯穿“数式转化”的认识当中,认知结构得到夯实。
课堂结束时,又以反思的形式对等差数列{an}的复习,进行“画龙点睛”和归纳总结。这样的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思维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得这节数学复习课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对于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复习课教学,倘若将问题选好,围绕教学目标,贯串知识点,来展示数学规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数学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的复习课教学特色,就是将数学问题,纳入课程知识体系,切入学生自主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知识与方法由学生自主归纳,结论形成由学生自己总结。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包办”;凡是学生自己能表述的由学生自己书写。数学复习课不再是以往的“一言堂”,不再是为题海作答而忙碌,,而是以教师课前预设的“数学问题”来牵引,让学生在不断回顾、不断质疑、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精彩的教学生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赵玉城.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J].人民教育,2005(4).
[2]戴建华.浅议思维品德有效课堂讨论的几个着力点[J].中小学生教材教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