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广铖
实施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教师主体变成了教师主导,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从过去的“要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学”,这种转变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加强学生的兴趣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内容“按比例分配”时,笔者将学生经常都会喝的橙汁饮料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想一想,这里的橙汁含量是多少?这表示什么意思?再拿出一盒早餐奶让学生观察,牛奶与纯净水的比是多少?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对于这些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非常乐于探究,从橙汁标签中看到糖分的含量为8:3,牛奶与纯净水的比为7:3。怎么理解这个比例的含义呢?学生很快从中体会到比例的意义。此时采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境:学校要配置比例为8:3的早餐奶1000升,需要牛奶和纯净水多少升?学生展开讨论,由此我引入课堂新授环节,顺利展开教学。
又如,教学苏教版教材“空间与图形”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正方体?还能找到哪些长方体?除此还有哪些不同的物体?有的学生观察购物大厦,有的观察圆锥体,每个人都选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建筑物,体会不同物体的形状,感受每一个简单的图形。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将课堂推向深入。另外,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通过直观情境的还原,给学生直观呈现定性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投入其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测等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技能。教师借助情境创设,能够带领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探究,初步建构新知学习的基本属性,而后深入其中获得有效感知。
二、自主发现探究,引导学生有效思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要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基于此,教师要在问题创设中积极设计问题,而后采用小组探究和自主合作的模式,展开讨论探究,通过学生之间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圆的建构有直观的认知,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么画圆比较方便?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画出圆来。而后我将学生分成前后桌私人小组,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和探究。有的用圆规画圆;有的把圆形物体放在本子上,切着边画圆;有的拿一个图钉,一根绳子,还有的用一根绳子和铅笔结合起来,因为配合得较好,因而画出来的圆非常好。此时我追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画圆要确定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问题所在,认为一定要确定圆心和半径,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由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建构。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先让大家分组准备不同类型的四边形,然后分组探究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这些四边形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四边形的分类?其中的标准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对四边形有了清晰的辨识,从而能够建构分类和概念本身,大大提升了数学思维。教师借助课堂探究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主动性,实现了思维的有效发展,使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调过程引导,建构学生知识结构
新课标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担负着主导的作用,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精讲精练,紧扣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一些较难的内容进行精讲精练,针对重点则要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础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后进入探究,让学生动手制作角、操作角,并将角变化成其他种类的角,这样的操作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主观察和操作,从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从而在动态变化中体会和观察,此时我追问:两个角一样大,但边长不相等,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怎么比较?学生认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由此感知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优化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学情,立足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泽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