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够到达的高度。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提出、探究和研讨过程,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这个核心来展开学习,来提升学习效率。
一、孕育情境,强化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抽象出问题的时候,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必然是足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孕育出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学习材料自然地引出高质量的问题。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校广播站准备播出一个寻物启事,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哪一种表示方式更科学?第一种,一名同学在操场拾到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8元5角,请失主到办公室领取;第二种,一名同学在操场拾到钱包一个,内有a元,请失主到办公室领取。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学生展开了交流,有的认为方法第一种更好,失主会立即知道是自己丢失的钱包,有的认为方法二更好,因为防止有动机不纯的学生会去冒领,所以在寻物启事中不直接出现具体的钱款,这样失主认领时会有个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步认可了第二种方式,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这里为什么要用字母a表示,还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a表示多少”等问题,大家围绕着这样的问题来展开深入的交流,形成共识,推动了学生全方位的认识。
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情境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在这样的多个问题推动下走向了深入。正是这样现实而且有意义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从数学视角来审视情境,提出了诸多问题,凸显出问题情境的价值。
二、果断放手,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质量由很多因素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果断放手,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做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发出真实的声音,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的锻炼价值将成倍放大,推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认识反比例”的教学中,教师从实践活动引入:在杠杆一边悬挂100克的砝码,距离中点20厘米,请学生在右边悬挂一个50克的砝码,测量砝码离中点的距离,再尝试200克的砝码,测量平衡时砝码离中点的距离。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操作后,他们得到了一组实验数据,面对这个现象他们自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隐含着怎样的规律?在独立思考和尝试的时候,学生通过联想到前面学习的正比例关系发现这个实验中似乎隐含着一个不一样的数量关系,即砝码重量和距离中点的距离的乘积相同。在计算验证之后,学生就初步认识了反比例,掌握了反比例关系的核心。
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有了正比例关系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探究,发现重量和距离这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去想办法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学习才能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自由表达,推动学生交流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同样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在想方设法求得别人的认同时会更加广泛深入地思考,同时会更加认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有了这两点作为基础,学生的交流过程就会生动、深入,就能推动他们的交流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拍摄的一段视频来引入教学:3名男生和4名女生进行射飞镖比赛,男生的成绩分别是6环、8环、7环,女生的成绩分别是4环、10环、9环和5环,哪一队的成绩更好。学生面对这样的两组数据产生了激烈的交流,他们一致的看法是用比较总环数来决定哪一队成绩更好的方法不公平,理由是男生少一人,但是怎样来计较呢?有学生提出可以去掉一名女生的成绩,可是女生最佳的成绩为10环,最低的成绩为4环,去掉哪一个成绩合适呢?去掉不同的成绩后女生的成绩也会随之变化。正是这样的交流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有的学生这样来总结:去掉最高的成绩和去掉最低的成绩对女生来说都不公平,所以可以计算女生的平均成绩,同时计算男生的平均成绩,这样比较就不会有争议。这样的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
教师要牢牢把握住问题这条主线,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锻造自己,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素养,以此实现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