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准则的现实境遇及对策
李阳(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个人层面上是一项基本的价值准则,已被大多数大学生较好地认知和践行,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坚守诚信问题上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他们诚信缺失的原因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缺失等。要通过强化主渠道的教育功能、积极扩展有利于大学生践行诚信的阵地、积极营造诚信的家庭文化氛围、积极提高大学生自身诚信道德修养等措施,促进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准则。
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受教育较高的一部分人,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诚信表现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伴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受当下我国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受到了冲击。这与我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并已成为一个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诚信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十分重要。
“诚”基本涵义常指诚实、真诚、诚挚、诚恳等。诚是人们心中向善、向内的追求,是评价个人品格和境界的一项标准,也是一种对道德的规范和一种人生态度,体现为我与自我的关系。“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是一种对行为的规范和一种具体品格的体现,是向外、向真的追求,是个人的诚实品格接受考验的标准,表现为守信义和讲信用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信誉、信任、信赖和信心等,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实践。诚信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应把诚信作为其立身处世的原则,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诚信对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起着基础性作用。青年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不仅是一种思想认识,还是一种庄严承诺,更是一种实践行动。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诚信品德,其理想信念就不会坚定。一个人若在平时不讲诚信,其在关键时刻就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做出牺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重要德行。只有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才能真正对党和人民忠诚、对国家和事业忠诚,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诚信能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业无诚难立,事无信难成,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做人、诚信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只有树立良好的诚信品质,才能更容易得到他人信任,较好被社会接纳,从而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诚信是大学生通向社会的“入门卡”。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的经济主体;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需要遵纪守法、相互信任的社会主体。大学生只有不断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奠定立足社会的品德基石,才能成为合格的党政机关人才、企业运营人才、专业技能人才,才能承担得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在学习方面,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诚信缺失的情况。
一是在考试中作弊。各个高校都制定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惩罚措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铤而走险,频频作弊。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花样百出,既有传统的小抄、纸条,也有用手机存储答案或上网搜索,更有甚者雇佣“枪手”来应付考试。除了那些真正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坚持诚信考试之外,不少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都有在考试中作弊的经历或动机。
二是作业、论文等抄袭。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化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产生了新问题。很多大学生会从网上下载自己所需的作业和论文,东拼西凑,应付学业任务。同时,随着这种需求的扩大,网络上也衍生出了作业和论文代写行业,使大学生更容易投机取巧。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抄袭论文、作业的现象很普遍,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承认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但真正能够做到自觉杜绝此行为的人数仍不乐观。
大学生在经济中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故意拖欠学费,用隐瞒实情的方式获得助学金、贷款以及信用卡和手机卡的透支欠费。
大学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必须按国家规定交纳学费,但每年故意拖欠学费的大学生却为数不少。有的大学生确实是由于家庭困难,学费难以在短时间之内交齐;而有的大学生却是故意拖欠学费,用这笔钱来炒股、存银行得利息,甚至用于挥霍享乐。因此产生了“困难的学生不欠费,欠费的学生不困难”的异常现象。
国家为了保障大学生不因家庭条件困难而影响学业,出台有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这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有的大学生却不当地利用此政策,虚报家庭实际收入、制造贫困证明,从而骗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此外,还有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有能力偿还助学贷款时,却逃避偿还、找借口拖欠。以抚顺石油学院为例,截止到2007年,在获得助学贷款的400多名学生中,不按时还贷的占总数的90%[1]。这不仅给高校和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对真正困难的大学生也带来了不公正的影响。
信用卡消费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等优点深受大学生青睐,但也带来了失信现象。一些大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导致月月透支,不能按时偿还欠款,从而影响个人信用,造成银行损失。除了信用卡,手机卡透支在大学生中更是普遍。透支功能被一些大学生不当利用,在产生高额费用之后,直接换一张新手机卡,从而拖欠大量手机费。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诚信缺失很多体现为投递虚假简历和随意违约、毁约。
出于就业压力,为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美化个人经历、投递虚假简历。有的大学生从未当过学生干部,却在简历中写着“班长”“学生会主席”等头衔;有的大学生成绩一般,却堂而皇之地在简历上写着“成绩优秀、多次获奖学金”等词汇;有的大学生从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过工作经历,简历中却写着“工作经验丰富,曾任职于某公司”。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出于保险和优中选优,会同时与多家单位签署协议,或先与一家签订劳动合同,用来维持生计、积累经验或解决户口,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后,便会毫不犹豫地违约或毁约,造成用人单位措手不及、影响运转。甚至有的大学生在求职之前就询问“违约金是多少”,这种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不良求职心理在大学生中并非少数。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发展。[2]”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交往的需求自然更加强烈。大学生交往最多的是其大学同学,但有些大学生并非真诚择友,而是带着功利心,把身边的朋友按家庭背景分成三六九等,嫌贫爱富。也有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表里不一、互相利用,甚至一些大学生认为“友谊是虚无的,利益是实在的”。这种畸形观念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之间的诚信交往,也严重损害了大学生们的人格健康。
同时,由于互联网交流缺少了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制造虚假信息的机会便随之增多。在网络交流平台上随意编造个人虚假信息、散播虚假消息,给网络空间造成恶劣影响,使网络这个本该使人更加亲近的地方变了味。
此外,大学生恋爱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校园恋情本该是纯洁而美好的,但却有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拿恋爱当游戏,用恋爱来弥补精神空虚、消磨时光。有的大学生把谈恋爱看成是“有面子”的行为;还有的大学生谈恋爱是被对方的经济条件所吸引,用来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或者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不是出自真心,而是看重对方的家庭实力是否对自己的前途有帮助。这些都是在恋爱中不真诚的表现。
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虽然市场经济将诚信作为第一准则,但其本身的趋利性和竞争性,使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大利益而放弃诚信原则,比如惟利是图、坑蒙拐骗。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为了利益而以权谋私、欺上瞒下的不诚信现象,不少人甚至只看到投机取巧带来的短暂利益,忽视了诚信对自身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经济和政治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颠覆和冲击。
二是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学校诚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知识、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完善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囊括了整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阶段。但实际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都忽视了和考试成绩同样重要的品德教育,这就没能给大学生的良好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家庭对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影响。父母是孩子道德良知的启蒙者,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的家庭教育通常过于偏重智育,特别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很多家长都只关注子女是否能获高分,却放松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便也只注重成绩。此外,由于人际交往理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自小就向子女灌输“老实人易吃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处世观念,这种对孩子思想的错误诱导造成家庭诚信教育上的缺失。
四是大学生个人原因造成的诚信缺失。大学生一般处于18-22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极度缺乏,思想观念容易走上极端,行为方式容易脱离实际。在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也缺乏稳定性,极容易在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受到动摇。尤其是个人主义、功利思想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一切以人为中心,个人是最高价值,社会仅仅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的价值观[3],使很多大学生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植根于心中,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总是希望走捷径获取收益,对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在利益面前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
首先要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开展诚信文化活动。高校的诚信文化,主要指有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并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诚信意识转化为诚信行动的校园环境。高校要把诚信教育寓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积极开展主题突出、形式丰富的思想政治、文娱体育等校园诚信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扩大诚信教育的群众基础,增强诚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创新诚信文化活动的载体,在利用学校的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介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在诚信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抓好网上舆论引导,宣传诚信教育内容和先进典型事迹,使诚信成为学校网络的主流舆论。
同时,要改进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开辟新的教育途径、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教师要把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诚信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做好对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辩证地吸收新的事物作为诚信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结合时代发展的主题,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还要把疏导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采取师生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此外,还要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高校要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并与社会信用系统连接。建立信用档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失信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档案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联系方式、就读情况、考试情况、学习成绩、奖惩情况、品行记录、实习经历、就业求职情况、贷款情况等,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相关部门要如实记载学生的诚信记录,毕业后可以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同交给用人单位,把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中。
要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不仅限于校园之内,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紧密相连。必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建设,完善诚信奖惩机制,为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准则扩展外部环境。
首先是要综合治理社会诚信问题。失信主体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就是放纵失信行为,因此要强化管理。要严厉打击不守诚信的个人和组织,让失信主体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法律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打击失信行为,切实保障诚信者的利益,从而警示其他社会主体不再失信。
同时还要从两方面做起,健全诚信保障制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是国家权力和公共权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最强,并且具有强制性。要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法律条文,不断优化法律环境。此外还要严格执法,建立透明公正的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诚信氛围。社会舆论对诚信建设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媒体在舆论宣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现代媒体对公众观念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宣传诚信知识、普及诚信观念,不断更新一些坚持或践踏诚信原则的正反面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的舆论气氛,从而扩展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准则的阵地。
首先,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诚实守信,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在社会生活中,父母要遵守诚信,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物质财富,使自己成为家庭的诚信榜样。
同时,家长还要树立正确而全面的教育观。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会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忽视道德教育。这种片面教育观是不可取的,父母这种思想会使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偏差,即使是孩子成长为大学生之后,依旧对其观念影响深远。其实相比于学习成绩,道德和人格上的缺陷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生活中的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及时矫正,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从源头上解决诚信问题。诚信认知是诚信品质形成的起点,是培育大学生良好德行的关键,只有当大学生真正明白诚信的内涵,才能有合理的行为方向,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诚信认知水平,做到知行统一。
首先,大学生要通过培养诚信思维来提高诚信认知水平。环绕在大学生周围或好或坏的诚信现象使大学生对诚信现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这种认识是表层、感性的,要想有深入的认识就必须努力培养诚信思维,这样才能对社会上的诚信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具体来说,人们通过感知他人的行为、看法来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诚信,并通过坚持或矫正自己的言行来加深对诚信的认识,这种经常性的反思和审视,能够加深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真正领悟,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同时,大学生还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作为能动主体,不但要提高对诚信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用正确的认知去指导实践,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如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知道诚信行为规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没有良好的情感支持,就会经常发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诚信情感,能够使自己对诚信行为持肯定愉悦的情感;相反,对失信行为持否定厌恶的情感。这样就有利于纠正大学生错误的诚信认知,逐渐形成正确的诚信意识,并转化为坚定的诚信行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最终推动大学生良好地践行诚信价值准则。
诚信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素质,只有进一步明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全面把握其深刻根源,才能探索出更好的诚信道德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准则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自我完善,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1]李雅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OO7:1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3]曲绍卫,潘建军.美国大学生贷款信用保障机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OO6(1O):3-12.
(责任编辑:韦家朝)
G641
A
1008-5254(2016)01-034-05
2O16-O1-1O
李阳(1991-),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O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