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模式与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研究

2016-10-18 08:48田甜林岳新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纽曼价值观道德

田甜,林岳新

(汕头大学,广东汕头515041)

社会行动模式与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研究

田甜,林岳新

(汕头大学,广东汕头515041)

社会行动模式注重对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对价值观的践行。在分析社会行动模式理论假设和道德教育实践两大内容基础上,提出了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借鉴,即提高道德责任感,注重实践;加强隐性教育,以学生为本。

社会行动模式;青少年;价值观

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1]。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关乎他们的成功与幸福,而青少年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一直把青少年的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而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信息化时代使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像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笔者从社会行动模式这一全新视角出发,为青少年价值观引导工作建言献策。

一、“社会行动模式”理论观点

20世纪70年代,社会行动德育模式产生于欧美各国,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致力于探讨青少年行动技能的重要性、道德推理技能的必要性以及信任和承诺等情感性问题,其目的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警示学校在学生的德育中注重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纽曼的代表作《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和《公民行动教育技巧》中,他明确指出,当代学校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重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的研究,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为此他提出了社会行动模式的观点,实施道德的前提是采取行动的能力,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这才是德育的精髓所在。为此,纽曼把他的主张贯彻于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一所中学的课程中并进行实践。

在社会行动模式中,最关键问题是要阐述在德育中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纽曼和其他学者在一系列调查中首先提出了两大理论假设。

纽曼把道德推动者定义为: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应该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别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公民。而人们是否把自己看作道德推动者直接影响着人们改变环境的能力。很遗憾的是,很多青少年虽然看到社会生活中不公平、不平等、不道德等丑恶现象,但他们大多数选择了软弱、抱怨甚至逃避责任。因为他们的软弱,见义勇为这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居然要通过立法来推广;因为他们的贪图享乐,“宁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居然成了择偶标准;因为他们逃避责任,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依然是父母养着成年孩子,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本来早已应该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这种价值观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不仅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道德推动者”理论的提出给我国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意见:德育是一项工程庞大的教育工作,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意识,这个意识包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意识、人际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在参与社会的实践中,培养成熟的社会判断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势在必行,当他们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会相应提高道德问题敏感性,当他们认为道德问题再也不是事不关己,而是与自己密切相关时,就会自觉采取行动,影响社会道德现象,自觉与不法行为作斗争、见义勇为、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另一个理论假设成为道德推动者的前提条件,纽曼认为,要成为道德推动者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影响环境的能力;另一个是个体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所谓影响环境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有察觉社会问题的敏感力,还要有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道德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作用于事物的能力、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作用于事物的能力包括审美能力,比如自己搭配服装、欣赏画展;操作能力,比如写编码、操作电脑等;人际交往能力即人的影响能力,包括产生、维持和发展关系的能力(如交朋友)以及经济关系能力(如买卖商品等);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包括在公共选举过程中的能力和在利益团体中的能力等[2]68。纽曼指出,培养青少年的环境能力不仅是社会行动模式的重点,还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而环境能力的重点是公民行动能力。虽然有些青少年还未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等一系列政治权利,但是从小培养他们这种环境能力,特别是公民行动能力,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纽曼发现了当下公民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认知结构的改变,而忽视了对理论的实践,没有看到道德、知识运用的重要性,因而他主张把环境能力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构建社会行动的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根据道德审议和社会政策研究制定政策目标,然后聚集公民一切力量支持该目标的实现,而公民行动的结果就是实际政策的结果”[2]121。同时青少年作为公民的一份子,通过践行自己的社会公民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来提升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如此从实践中树立的价值观、道德意识会远远深刻于从单一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反观我国的德育模式,长期以来,高校价值观教育一直注重课堂理论灌输,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随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单一封闭的灌输式教育弊端已经日渐显现,单纯的灌输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向他们传授价值理论,更要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而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单靠理论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教育问题上不断探讨的重点。

其次,个体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其作用于环境的前提基础。纽曼作为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实没有完全否定“价值澄清”理论,相反,他认为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学习、对价值观间接经验的全面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是应该换一种教育方式,不单单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理论价值的解读,应多与青少年的生活相联系,了解他们的需要,丰富课程设置,寓教于乐,将生活体验与教学相结合,这与我们下文要讲的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密切相关。

作为美国德育学家、社会学家的纽曼,在对青少年社会行动模式的研究中,他更像一位教育家,因为他探索的领域已经深入到学校课程的开设中,并把这些新的课程付诸实践。在他的相关著作中,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在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在各个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开设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国际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思;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训练。他认为实际上这些方法使得青少年没有真正发挥公民的主体性作用。为了改变此现象,他提出德育不应该强调理论的传播,而应注重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能力的培养,把公民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当然,他并没有完全否认课程教育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学校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实践能力的锻炼,让他们更加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改变一味灌输知识的传统教育方式。反观我国的德育教学,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灌输,目的是通过道德理论规范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但学生在学校、社会和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却被忽略了,青少年非但没有通过价值观教育提升自己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社会荣辱观,反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虽然德育课每个学期都有开设,但对于青少年而言,它俨然成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形同虚设,使得德育的结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归根究底,其原因在于现代德育教育课程的单一化,过度重视课本知识的解读,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纽曼在他的德育课程设置中,注重青少年能力的培养,丰富课程内容。

纽曼把他的理论主张首先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一所中学的社区课程中实施,该课程的设置渗透在各个学科以及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中。他提出,社会行动德育由道德研讨、社会政策研讨、政治-法律活动、辩论、群体活动、组织-行政管理、心理平衡机制等组成,涉及哲学、文学、英语、法律、社会学、历史、法律公关、商业管理、会计学、社区组织等,并构成公民行动的教育序列[2]225。虽然,纽曼只是让学生把辩论焦点集中于社会政策方面,但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广大学校完全可以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有现实意义的比赛,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道德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价值观,更能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正如纽曼所言,以上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七种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有效沟通的能力;收集并有条理阐述公共政策资料的能力;参与政治与法律决策过程的能力;具有根据公正、民主原则,合理地论证有关行动策略争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小组中参与探讨问题并解决社会普遍问题的能力;具备影响公共政策决定和实施的技巧[2]287。而这也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青少年作为道德推动者所应有的环境影响力的必要条件。

其次,纽曼还强调了教师在公民行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学生的行动提供政策指导,作为行动的顾问和心理咨询师,更为学生提供各项人力物力的支持,而且他们以身作则,本身就积极参加公民行动。正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守的“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教育、管理自己、服务自己,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地知道,其实最了解学生的是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认识自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才能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3]”所谓的“以学生为本”就是指在老师的适当指引下,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依靠学生自己来开展活动、组织行为。

二、对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借鉴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但又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造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重视物质利益,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对金钱、道义、权力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是非、善恶、丑美的判断也有很大差异。比如16岁少年卖肾买“苹果”手机;理想是当大官包“二奶”;认为雷锋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很傻等,这些现象反映出现在的许多青少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道德水平急剧下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更不可能成为主动改变环境的道德推动者。纽曼在社会行动模式中提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德推动者,首先要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正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所以,作为社会、学校,我们应首先建立起一个正确健康的青少年价值导向体系,确立一个健康而且正确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开展正确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工作的重要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明确、系统的新要求。因此,在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其次,在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实践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教育作为实践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生活。德育并不是一味地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发展社会关系,当然它也必须时刻关注着个人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能够用价值观念和理想引导人们向善,改变现实生活,实现美好愿望。纽曼指出,青少年推动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对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需要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策划等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青少年认识自己、体验社会和形成价值观的主要过程。在社会实践中,青少年在交往中学习、生活、互动,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形成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将这个价值观付诸实践,从而加深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们知道,开展青少年实践活动的种类有很多,而纽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公民道德教育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行合一的引导。如何不让公民行动教育纸上谈兵,作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我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政府参观,听取街道、社区、村委会等相关政策报告,并对政策报告提出自己的异议和见解,并把此项活动作为考察课程之一,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积极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提高政治参与度和增强国家责任感。

二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应策划出有自己风格代表的公益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看望孤儿、学雷锋发现好人好事等有创意的慈善活动,并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纳入升学考察标准。以此,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感动,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道德意识,培养真善美的爱心,树立正直、勇敢、善良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是促进学生行动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更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父母作为青少年最亲近、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人父母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经常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等地,缅怀革命精神;适时开展家庭会议,沟通想法,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也在不断地学习进步,关心国家大事,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选择适当时机,和他们一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孝顺父母、见义勇为、保护环境、爱岗敬业,弘扬社会正能量。也许每个学校、家庭的情况不一,所能给予孩子实践的帮助与支持也参差不齐,但是作为学校和社会要适时关注每个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与亲子关系,学校和家庭双方要多沟通、多交流,虽然能够支持帮助的力量有限,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教育模式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其弊端。一方面,专业老师的指导,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而另一方面却使德育工作脱离青少年的现实社会行动,不能有效地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而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将社会行动与教学充分结合的学科课程,这种课程不但使学生的社会生活探究、志愿者服务、主动参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也使得这些实践活动的实施更富有可行性和指导性。尽管这种模式所需要的条件过高,在我国实行的难度过大,但是思路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当前,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唯课程化现象比较严重,道德教育的考查方式太过单一,教育内容枯燥,再加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易集中注意力、只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特点,造成了大量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敷衍。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纽曼的思路提出以下两点改变唯课程论的意见。

首先,加强隐性道德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学习纽曼的课程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不同的学科当中。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开设不同的课程科目,但这些科目是要有针对性和衔接性的,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树立历史责任感,在政治课堂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开设哪些课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又可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参与社会行动,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的思考,当然这对教育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水平,尤其是把创新课程、隐性教育的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指标,以此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加强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新的传播工具,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点吸引着广大教育者和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在他们其中的影响力极大,而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新媒体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最大作用的隐性手段之一,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是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探讨的问题。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新媒体校园网站的建设中,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轮流管理、打理校园网站。而学校作为管理者,应建立相应配套的评定机制,让全体师生参与到网站建设的评定中,定期选出最好的学生管理者进行奖励,对于排名较后的学生管理者,采取淘汰的措施,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不仅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隐性作用。

其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管理活动。正如纽曼所言,只有青少年参与到社会行动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不让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学校应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创建一些有影响的学生组织并形成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中学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大学的社团活动思路,比如成立时政社团,每天、每周、每月可以总结出一些国内外时政热点,曝光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等现象,组织同学参与讨论,建言献策,在提高自己归纳总结材料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公民意识;建立志愿者协会,让学生自己联系社会福利组织,定期举行公益活动,在锻炼自己交往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荣辱意识;定期举行辩论赛,就社会上热议的道德现象进行辩论,在增强思辨能力的同时,树立道德责任感。当然,还有很多既锻炼青少年能力,又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意义活动,有待

G611

A

1008-5254(2016)01-006-05

2O16-O1-1O

2O13年度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研究”(13YJA71OO23)。作者简介:田甜(1992-),女,河南洛阳人,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O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林岳新(1963-),男,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思想教育及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纽曼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特朗普称前助理是“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涂在墙上的财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