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久祥,夏心雨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大学生友善美德培育的现实价值
齐久祥,夏心雨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修身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修身特质和风貌的民族修身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修身思想文化、修身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层面所倡导的友善,是一种需要长期践行并高度自律的自我发展基础。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有其隽永的价值内涵,大学生对友善美德有其凝固的价值诉求,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传统修身;当代友善;大学生;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体现出其深刻的现实价值。友善美德是结合时代要求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当代大学生只有在深刻领悟并借鉴传统修身观精华的同时,努力践行当代友善美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塑造高雅的涵养和高尚的人格,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与西方注重探讨宇宙本源不同,我国古代更关注人本身。“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而实际上,在墨子之前的智者就已涉及到“修身”的理念。修身,即修养身心,其根本宗旨在于塑造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儒释道之于修身有各自的见解,但也有其相同之处:修身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是一种自律的行为,需要长期践行。
《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修身被认为是处理家族关系和治理国家的基础,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里说到:“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1]”意思是说为官之道,修身为本。修身是个人自我发展的根本,是一种基础性建设。简言之,修身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
《论语·颜渊》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言行符合“礼”,这就做到“仁”了。也就是说,修身不应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应是人发自内心的自觉自省行为。修身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是与礼、法等规制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是个人的一种自律行为,不需要外在的强制甚至引导。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中论及慎独的最高境界,也即修身的一种高度自觉,为官之人,应将修身作为一种自律的行为,以达慎独的境界。简言之,修身是一种自律行为。
《荀子·劝学》云:“学不可以已。”意为学习不能停止。其引申意是,修身的学习应该是长期实践的过程,而非阶段性、短期内的手段或行为,需要持之以恒,长期践履。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里提及“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意思是说,真正的聪明人是不多辩解的,真正的有成就者是从不主动邀功的,唯有实干,才能美名远扬。简言之,修身是一个长期践行的过程。
刘云山同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指出,要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这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在建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筑牢“友善”之根基,彻底激发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友善,是人类美好的品质之一,是人与人友好交往中所必须的一种心境。以何种心境、何种形式与人交往也许不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长度,但可以影响其人生宽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成型阶段,所以培育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是十分必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也就是说,知道不善,就要迅速改正并及时从善。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时不时暴露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老人摔倒而路人不敢扶,满车水果洒落在地遭附近居民哄抢等,这些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追根溯源,无不可归纳为善之缺失。对于善,古代先贤有诸多论述,《大学》中有“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为宝”之说;《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唐代吕宕在《劝世》中说:“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由此可见友善之培育和践行对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家庭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友善是个人很好融入社会的必要前提。只有真正将友善作为彼此联系纽带,那么社会就会多一分和谐,国家就会多一分向上合力。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里说到:“君子检身,常若有过。[1]”意思是说,君子要经常反省自己,常怀善念,有助于融洽彼此关系。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友善之人,在他人有了困难时,会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受到他人帮助时,也会心怀感激,而不存讹诈之意。友善是有生命张力的,会在众多人点滴的传承中逐渐壮大,汇聚成崇德向善的洪流,激发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正能量。人如果心存友善,会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修身,能够对他人的缺点、问题,给予设身处地的体谅,而不是一味地斥责。对他人的优点、长处,虚心学习,见贤思齐,而不是一味地嫉妒。从而相互之间更包容,便于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温情中更契合心灵。友善,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改变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当代大学生要从多方面入手,壮大友善之力量,打造友善之价值高地,夯实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之根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古人讲,“仁者爱人”“责友以善”,我们应该坚持在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中,结合工作实际,搞好文化力量之转化。从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中汲取力量,积极参与“三关爱”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善行义举,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打造好弘扬友善之风的平台。从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价值导向中汲取力量,对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舆论上批评,措施上惩戒,保护好践行友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好“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中国传统修身观,在我国古代被称为“修身”,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被称为“自我改造”,在现代西方理论中又被称之为“软实力”。中国传统修身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的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大德、公德以及私德的规定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筑牢“友善”之根基[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通过弘扬中华传统修养文化,以启发当代大学生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友善美德,进而做到主体自省、克己自律、毕生追求。
《论语·学而》云:“吾日三省吾身。”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很多学生却缺少自知,大学生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认知自己、改正自己。主体自省是大学生从善进而践行友善美德的基础。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及时自省、对人友善,应该是基本的道德修养。与人友善,他人才会友善回馈。看见善事要检讨自己是否做过这样的善事,看见不善的事同样需要严肃地加以反省。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一定要坚持下来,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同样要毫无保留地予以剔除。主体唯有不断进行自省,查漏补缺,才能真正发现善、感知善、践行善。做个友善的人,要保持一份自知。
《论语·颜回》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我控制是大学生自律的要件,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从而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友善美德的动力之源。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强人所难,表征一种宽广的胸怀,体现精神高尚之境界。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无需外界的驱使,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中,克己自律无疑对大学生自觉践行友善理念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领大学生践行友善。做一个友善的人,要保持一份自律。
《礼记·大学》云:“止于至善。”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行善,应该穷尽一生,持之以恒。毕生追求,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的猛烈冲击社会的每个角落,当然高校也不例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任性浮躁、缺乏自制力等。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的培育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尤其是毕生追求理念、持之以恒心态,此种修养境界,对于大学生知善行善有着重要价值。诚然,行善绝非一时兴起,并非与阶段性相匹配,它应该是也必须是一种长期性、长远性、长足性的毕生追求境界。做一个友善的人,要保持一种境界。
[1]张远晴.习得修身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N].人民日报(海外版),2O14-O5-O3(5).
[2]王翠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O14(5):1O-15.
(责任编辑:吕萍)
C913.5
A
1008-5254(2016)01-011-03
2O16-O1-15
2O14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理论宣讲团孵化重点项目“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培育的现实价值”。
齐久祥(199O-),男,河南息县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O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道德教育;夏心雨(199O-),女,江西南丰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O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