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怀飞, 田庆久, 林英豪, 邓佳齐
(1.南京大学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210023; 2. 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3. 南京大学 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江苏 南京210023; 4.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210023)
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申怀飞1,2,3,4, 田庆久1,3,4, 林英豪3,4, 邓佳齐2
(1.南京大学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210023; 2. 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3. 南京大学 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江苏 南京210023; 4.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210023)
以河南省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等相关技术和区位熵等指数探讨了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市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全省半数以上的旅游景区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旅游景区呈现阶梯分布,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2)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豫西、豫东和豫南的区位熵值较高,且分布均衡程度相当;豫北与豫东地区的旅游景区开发程度及旅游业发展水平则存在一定差距;(3)河南省旅游景区与其归属地中心城市的距离分布呈现显著的距离衰减,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均的距离衰减趋势显著,但差异较小,而不同类型间旅游景区的距离衰减趋势差异明显;(4)河南省旅游交通网络属于环网型,旅游交通网络连通性及网络回路较差,交通路线密度较小,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各景区之间部分区域间的交通线路亟待完善.河南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对旅游交通网络进行完善,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GIS;河南省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当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1],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作为新的城市功能逐渐突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2].旅游空间结构主要由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组成,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Douglas Pearce认为旅游经济空间物体是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载体[3];卞显红则认为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结果[4].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从国外有关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过程来看,区位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空间结构理论,该理论是在区位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德国学者A.Schluter在1906年提出的空间结构理论几乎研究了所有社会经济客体而不仅仅只是研究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因此又被称为“总体区位理论”.此后,廖什和克里斯泰勒等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日本学者除野信道其著作中对旅游空间结构也进行了专题论述[6].Gormsen和Miossec从空间动力学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历程[7]. Britton和Lundgren研究出了有关核心一边缘理论(core-periphery mode)的模型[8].史密斯总结了各种描述空间结构的数学方法和地域空间结构方法,前苏联的地理学家则建立了由地域休憩系统描述旅游空间结构的全新模式.
国内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源于对经典区划的研究[9].诸如张亚林对旅游地域系统以及构成的研究[10].黄婧对宁夏地区旅游地区的研究[11],李永文对中国旅游景区分异规律的研究[12].目前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较少,对某一区域旅游景区之间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全面的了解该地区的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13],能够为政府、旅游规划人员、旅游管理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区域概况提供方变,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河南省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4].但区域旅游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仍需不断提高.旅游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15].但旅游空间结构缺少理论指导,其研究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将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旅游景区的进行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为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从而推动河南省旅游业多方面快速发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地处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的结合部,东与安徽、山东毗邻,南接湖北,西部与陕西为邻、北靠河北,界于110°21′E~116°39′E,和31°23′N~36°22′N之间,省域面积1.67×105km2.地势西高东低,东中部为华北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盆地和平原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5.7%,山地和丘陵约占44.3%.境内河流有1 500多条,跨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5 ℃,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 200 mm.研究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数量大,而且拥有许多高级别景区[16].据不完成统计截止2014年4月,河南省已有162个国家批准的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其中13个5A级景区,62个4A级景区,71个3A级景区,16个2A级景区,228个A级以下景区.1.2数据来源及处理
通过地图数字化得到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图(图1),选取河南省基础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为辅助数据,采用ArcGIS10.0和Excel作为数据分析平台.
1.3研究方法
总体来看,华兹华斯的主体目光在向被凝视者诉诸软暴力的同时,被凝视者的吟唱行为又肢解着凝视者的权力话语,这助推了文本中视听对抗的张力,同时也表征出诗人在殖民者与受殖者的情感归属上的犹豫。
本文运用区位熵、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对河南省旅游景区的整体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其分布状况,所选研究指标及含义见下表(表1).
表1 研究指标及含义
续表1 研究指标及含义
注:式中,Mi为对应区域包含的市县数,mi为区域中任意一高级别景区的个数,n为区域数,L是指景区之间连线的数目,J为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G是子图数目(若景区是连通的G=1,反之等于连通块的个数,本文假设各景区之间都是连通的,即G=1)[17].
2.1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2.1.1总体特征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的反映河南省旅游景区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ArcGIS10.0软件将河南省390个旅游景区进行定位并数字化,得到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图(见图1),并分别统计各个地市的景区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河南省旅游景区统计表
河南省390个旅游景区广泛分布于18个地市,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和信阳,占全河南省旅游景区数量的50.52%,景区拥有量分别占河南省景区总数的17.95%、14.62%、11.03%、6.92%,其余地市旅游景区数量之和未达到总数量的一半,说明了在全省范围内四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A级旅游景区分布来看,同样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和信阳,其中郑州市和洛阳市均有A级以上景区22个,南阳市有A级以上景区20个,相对郑州、洛阳、南阳三个城市,河南省其它城市的旅游景点分布较少,均占总数的10%以下.从旅游景点质量上来看,焦作和开封虽然数量不多,但5A级景区较多,旅游景点质量普遍较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较好.总体上看,河南省旅游景区呈现阶梯分布.
2.1.2资源类型特征
根据旅游景区相关评价标准,对河南省390个旅游景区进行分类.河南省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主要归为自然山水景观、历史古迹景观、休闲娱乐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生态旅游景观和建筑与设施景观等七类(见表2).其中自然山水景观116个,历史古迹景观138个,休闲娱乐景观30个,建筑与设施景观36个,生态旅游景观31个,地质地貌景观14个,红色旅游景观25个.从数量上看,历史古迹类数量最多为138个,占景区总数的35.38%,这主要得益于河南省悠久的历史,在元代以前,河南就是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先后有300多位帝王,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保留下来了许多文物古迹;同时河南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大,秋季天气晴朗,冬季寒冷雨雪少.有利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高质量的自然山水景观,河南省拥有自然山水类旅游景区116个,占全部旅游景区的29.74%,仅次于历史古迹类景观;其余类型景区数依次为:建筑与设施类景区(36个)、休闲娱乐类景区(30个)、生态旅游类景区(31个)、红色旅游类景区(25个)、地质地貌类景区(14个).总的来看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历史古迹和自然山水类景区为主,休闲娱乐、建筑与设施、生态旅游、地质地貌、红色旅游类旅游景区为辅.
2.2旅游景区空间分异特征
按照河南省地理上的差异,将其划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5个区域(见图1),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工具并借助区位熵指数,对河南省5个区域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根据表1中区位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河南省5个区域的区位熵(见表3).豫西地区旅游景区的区位熵最高,值为1.81,说明豫西地区相比其它四个区域景区数量最多且发展水平较高.豫东的区位熵1.58和豫南的区位熵1.42与豫西相差较小,豫西、豫中、豫南三个区域的旅游景区分布均衡程度相当,这反映了三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当.豫北6市县,有78个旅游景区,占河南省旅游景区总数的20%,区位熵相当于豫南地区的一半左右;豫东6市县,有44个旅游景区,占河南省旅游景区总数的11.28%,区位熵相当于豫南地区的三分之一,说明豫北豫东地区的旅游景区开发程度及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豫西、豫中和豫南地区还尚存差距,这也表明了该区与豫西、豫中和豫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表3 河南省区域旅游景区分布区位熵
2.2.2市际空间分异
按照18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划进行归属,分析河南省旅游景区在市际之间分布差异(表2).从表2可以看出:(1)郑州、洛阳、南阳、信阳四个地市所拥有的旅游景区总数为197个,占到全省总数的50.52%;加上三门峡、平顶山、开封、安阳等市,旅游景区数达到了279个,占总数的71.55%,河南省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显著的聚集分布的类型,各地级市间的分布极为不平衡.(2)以地市拥有景区数占全省总数的比重,可将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景区数分为四个阶梯,郑州,洛阳、南阳处于第一阶梯,三市所拥有的旅游景区数为170个,占全区总数的43.60%,其中郑州市拥有70个旅游景区,为河南省之最,洛阳和南阳分别拥有57和43个旅游景区;信阳、三门峡、平顶山、开封处于第二阶梯,共有景区91个,占全河南省旅游景区总数的23.33%,各拥有旅游景区超过20个;安阳、新乡、焦作、商丘、许昌、濮阳、鹤壁、周口处于第三阶梯,分别拥有旅游景区10~18个,拥有旅游景区107个,占全区总数的27.43%;驻马店、漯河则处于第四阶梯,其旅游景区拥有量都少于10个.(3)从旅游景区的市际分布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市,而焦作、商丘、许昌、濮阳、鹤壁、周口、驻马店、济源、漯河等地旅游景区较为缺乏,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市间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差异.
2.2.3空间距离分异
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工具,对河南省390个旅游景区按照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分别计算其与归属地中心城市市区的距离 (见表4和图2),探讨不同等级和类型旅游景区距离归属地中心城市空间距离的分布规律.
由表4和图2可知,河南省所有旅游景区分布在距市中心180 km范围内,旅游景区分布的距离衰减效应明显:即随着距离的增加,景区分布数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具体来说,有95个旅游景区分布在距市中心10 km内,占总数的24.36%;在距市中心 20~30 km和30~40 km的范围,旅游景区数分别为45和41个,占总数的11.54%和10.51%;在距中心城市30 km范围内分布着118个景区,占河南省景区总数的46.41%,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在140~170 km范围内则没有景区分布.
表2 河南省旅游景区统计表
由表4和图2可知,A级以上和A级以下景区空间分布的距离衰减趋势差异较小,二者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市中心10~40 km范围内,均占到总数50%左右.总的来说,不同等级的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市中心的空间分布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4A级和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距离衰减较为显著,二者在40 km的距离范围内,分布着56%左右的景区数量.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景区类型性质密切相关,相对于不同等级景区间的趋势差异,不同各类型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生态旅游类旅游景区随距离市中心的空间距离分布呈现最为显著的距离衰减,该类景区全部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80 km范围内,在20 km范围内则集中了超过50%的该类旅游景区;休闲娱乐类和建筑设施类旅游景区,全部集中在距市中心110 km、130 km的范围内.相对来说,历史古迹类、红色旅游类、自然山水类和地质地貌类旅游景区则相反,这四类景区在160 km的距离范围内尚有分布.
图2 河南省不同等级和类型景区距市中心空间距离分布洛伦茨曲线
2.3旅游景区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劣,取决于旅游景点节点间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其对区域旅游流的空间组织功能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13].交通网络是旅游景点之间的客流通道,其结构特征表征了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连结度和通达度.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13].将河南省390个旅游景区抽象为点状要素;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抽象为线状要素,绘制平面拓扑图(见图3),并用图论理论中的有关拓扑指数对其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河南省旅游景区数目众多,所以当多个旅游景区位于同一行政区内,将其归并为一个景区.将旅游景区作为节点,记作Vi;旅游交通线路可作为连接节点的连线(边或弧),记作L;旅游网络中子图的数目,记作P.旅游景区空间连接度是体现旅游景区之间旅游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采用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三个指标来测度.
图3 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网络拓扑图
2.3.1旅游景区网络回路性分析
旅游网络回路性与客源地节点层次无关, 计算α指数时不区别节点层次.据网络拓扑图(图3)可知,边数L=133,节点数J=94,G=1,由公式(2)得到河南省旅游交通网络的回路指数α=0.219,已有研究显示长江三角洲4A级旅游区α指数值为0.337,被评价为“旅游网络回路性较差”[18],与之相比,河南省网络回路性则更差.说明河南省旅游景区之间交通回路较差,旅游交通水平较低.
2.3.2旅游景区网络连接度分析
根据河南省旅游景区间网络图,节点间的连接数目L=133,节点数J=94,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β指数为1.145.1≤β指数≤3,这说明河南省旅游景区之间旅游交通网络趋向环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长江三角洲4A级旅游区β指数值为1.667[18],皖南旅游景区β=1.830[19],由此可见,河南省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网络属于环网型,但连接度属中等以下水平,各景区之间交通路线密度较小,部分区域间的交通线路亟待完善.
2.3.3旅游景区网络通达性分析
根据河南省旅游景区之间的网络图(图3)和公式(4),计算得γ=0.481 2. γ指数值在0~1 之间.当γ=0 时,表明网络内没有连线,只存在点;当γ=1 时,表明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存在与其他点所有节点相连的连线. γ=0.4812表明了河南省旅游景区间连通性较差,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对旅游交通网络进行完善,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在对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区域空间分布差异和市际空间分布差异两个方面,对其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引入图论中有关拓扑指数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市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全省半数以上的旅游景区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三市.河南省旅游景区呈现阶梯分布,郑州,洛阳、南阳处于第一阶梯,信阳、三门峡、平顶山、开封均处于第二阶梯,安阳、新乡、焦作、商丘、许昌、濮阳、鹤壁、周口处于第三阶梯,而驻马店、漯河都处于最后阶梯.河南省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但旅游业的发展以历史古迹和自然山水类景区为主,休闲娱乐、建筑与设施、生态旅游、地质地貌、红色旅游类旅游景区为辅.
(2)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豫西、豫东和豫南的区位熵依次为1.81、1.58和1.42,旅游景区分布均衡程度相当,旅游业发展水平也相差不大;而豫北、豫东地区的旅游景区开发程度及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豫西、豫中、豫南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3)河南省旅游景区与其归属地中心城市的距离分布呈现显著的距离衰减效应,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也均呈现较为显著的距离衰减趋势,但差异较小,而不同类型间旅游景区的距离衰减趋势差异明显.
(4)河南省旅游交通网络属于环网型,旅游交通网络连通性及网络回路较差,交通路线密度较小,旅游交通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各景区之间部分区域间的交通线路亟待完善.河南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对旅游交通网络进行完善,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陈培汉.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1,31(12):2 116-2 121. [3]Pearce, D. G., 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crosca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1): 77-97.
[4]卞显红,沙润.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产业机理——基于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视角[J].人文地理,2008(6):106-112.
[5]李丽群.金昌市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7.
[6]陈野信道.观光社会经济学[M].东京:古今书院,1985.
[7]Gormsen, E.,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ttempt at a center-peripery model [J]. In La Consommation D’ espace Par le Tourism et sa preservation, Chet, Aix-en-Provence, 1981, 55:150-170.
[8]Briton,S.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neo-colonial economy: A Fiji case study [J]. Pacific Viewpoint, 1980, 21(2): 65-144.
[9]禹贡,胡丽芳.旅游景区景点营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0]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9(2):39-43.
[11]黄婧,何彤慧.宁夏旅游线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337-339.
[12]李永文.中国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1995,10(2):45-48.
[13]徐洪琼.广西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14]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S].2007.
[15]李楠.山东省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以市场绩效分析为中心[D].青岛:青岛大学,2010.
[16]申怀飞,郑敬刚,唐风沛,等.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2):179-183.
[17]张春.中原经济区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18]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7,27(1):157-160.
[19]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99-103.
责任编辑:卫世乾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enan Province
SHEN Huai-fei1, 2, 3, 4, TIAN Qing-jiu1, 3, 4, LIN Ying-hao3, 4, DENG Jia-qi2
(1.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SouthChinaSeaStudi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SchoolofUrban&RuralPlanningandLandscapeArchitecture,XuchangUniversity,Xuchang461000,China; 3.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EarthSystem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4.SchoolofGeographicandOceanographic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Taking tourist attraltions in Henan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ot,thepaper analys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by means of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enan province is imbalanced with a significant spatial diversity. More than half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Zhenzhou, Luoyang and Nanyang regions. Meanwhile, there are all kinds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of them is step-by-step spatial structure.(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s great difference in Henan. The location entropy is higher in the east, west and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se regions i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re is a gap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east and north Henan.(3)It shows a clear distance attenuation trend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heir affiliation central cities , but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ades of tourist attractions.The difference of distance attenuation trend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m scenic regions is obvious(4)The tourism traffic network belongs to ring type network in Henan province,whose spatial relation between tourist attractions is minor and connectivity is poor, yet not to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transport net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 transportation lines between various scenic area need to be perfect.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enan should improve the tourism traffic facilitie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
tourist attractions; spatial structure; GIS; Henan province
2015-12-1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03-Y20A04-9001-15/16; 03-Y20A29-9003-15/17);许昌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许昌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2015107)
申怀飞(1979—),男,河南淅川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环境遥感.
田庆久(1964—),男,山东济宁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光谱遥感与遥感信息定量化.
1671-9824(2016)05-0135-07
F59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