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艳
阶段性休渔能保护长江鱼类吗?
□ 黄 艳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国家淡水鱼研究专家表示,长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存亡的危急关头,建议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长江生态资源大幅减少。一些珍稀物种灭绝或者濒危。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鱼类研究专家曹文宣介绍,长江里的白鱀豚、白鲟、鲥鱼等五大珍稀水生动物已经消失,江豚和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长江曾经和南美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唯一两条同时拥有两种淡水豚类的河流。但由于渔业资源大幅锐减,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自2003年后再无踪影,2007年中外科学院宣布其功能性灭绝。目前幸存的长江江豚,全长江流域仅存1000头左右。
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但是,近年来四大家鱼卵苗监测发生量徘徊在1亿尾左右,仅为上个世纪50年代监测发生量300亿尾的0.3%。长江正面临水生生态恶化,遗传多样性弱化。
科学家发现,近年长江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大不如前。曹文宣说,长江各江段采集的样本都出现了个头变小,环境适应力降低、疫病抵抗力降低的问题。数量和遗传性都进入了快速衰退期,这两年用长江的亲本育种,鱼苗的存活率和质量都大不如前,这是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影响,最终危及长江这个天然种质资源库的存亡。
长江的淡水鱼资源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域内经济活动高速发展,长江河道里航运以及沿岸人为的破坏活动频繁,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专家表示,主要是酷捕滥捞。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谢松光介绍,他们曾在洞庭湖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渔民的捕捞总量中91%都是50克以下的幼鱼,其经济价值仅占全部渔获物收入的22%。重量超过100克的鱼仅占捕捞总量的2%,而其经济效益占到56%。
专家表示,阶段性禁渔已不能续上鱼类生长链。由于沿江的滥捕滥捞,自然繁衍的后代还来不及长大就在解禁后被捕捞。曹文宣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调查记录:科考人员从渔民开禁后的渔获物中抽查发现:一条约6月4-8日繁殖出来的鱼,在8月3日被捕捞上岸。生出来不到两个月就被捕捞,鱼类生长链被打断,现行禁渔期制度的初衷难以实现。
曹文宣表示,由于目前的增殖放流无法进行客观的效果评价,一些增殖放流的鱼苗也被渔民捕捞上岸,每年全国各地总计数亿元的投入,总体贡献率差不多仅有2%。
专家表示,当前要保护和拯救长江的渔业资源,根本还在于控制滥捕滥捞。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早已成为近两年环保领域的焦点话题,曹文宣等科学家认为,全面休渔十年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不能再拖了。
休渔十年,还长江生机,有助于逆转生态退化趋势。曹文宣等专家认为,以长江当前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把经济发展和黄金水道建设等因素考虑在内,如果严格实行十年全年休渔,长江可以得到一个黄金生态修复期。10年里鱼类有3~4个繁殖周期,必然能逆转当前长江生态恶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