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然
福建探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 魏 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全文。两份文件全文的印发,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户福建,既是肯定,更是重任。从顶层设计、重大行动到实施保障,如何构建重点突出、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体系?在保持环境质量高位运行的基础上,怎么创新环境治理?与其摸着石头过河,不如练好内功。福建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力争通过精耕生态文明“试验田”,为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
加快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反复强调这个观点,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福建发展路径的清晰认识。
必须要树立绿色政绩观,认真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否则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当地官员对此都有深刻理解。
据了解,自2014年起,福建取消了对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特别是今年实施的《2016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以下简称《考核指标》),更是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
与往年相比,今年党政环保大考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首要责任,地方党委政府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考核,并大幅提高权重,占比约52%。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人士表示,绿色发展考核比例超过一半,目的就是督促党政一把手在决策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放在心上,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各环节。
责任单位涉及发改委、经信委、林业厅等十几个部门,对环保以外的职能部门考核的权重占比从往年的26%上升到53%。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环保不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是各职能部门的份内事。
制度建设在精准管用。《考核指标》并没有一刀切,更注重沿海和山区的区域差异性。比如,根据福建“河流众多,自成体系,独流入海”的特点,在生态效益指标上,加大三明、南平、龙岩等流域上游地区指标权重比例,有效保护上游源头水环境质量。在水环境质量、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上游地区的指标权重要大于其他地市。为了鼓励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愿意改革、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的,给予奖励加分。
“党政同责”为福建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决策更科学、更合理、更具“环保性”。权力在哪里,生态环保的职责就延伸到哪。全省越来越多地区在项目取舍上先看“生态脸色”,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以南平市为例,尽管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始终坚守生态底线,近三年让100多个不符合绿色发展定位的项目吃了闭门羹。近年来,全市已关闭矿产开发企业110多家、小木材企业600多家,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没有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有舍有得赢得了绿色发展空间。国际知名的光学玻璃生产商欧浦登,为了生产全球最薄的0.7毫米液晶面板贴膜工艺在全国各地寻找“最洁净的水”。当找到森林覆盖率达82.8%的顺昌县时,立即被吸引,欧浦登投产后产品合格率达97%。好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2016年春节假期,南平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同比增长35.98%;旅游收入超10亿元,同比增长36.4%。绿色生态优势正成为发展胜势。2015年,南平GDP增幅由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4位,达到“十二五”时期以来最好水平。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能软,必须硬。7月28日,福建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龙岩启动史上最严环保督察。除龙岩外,首批督察的设区市还有泉州、宁德。
据督察组负责人介绍,福建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福建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试行)》,从今年起每两年左右将对全省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一轮环保督察。 督察的层级高,力度也大,是在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以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组名义开展的。
下大力气,动真格,不走过场,做到严督、细察、真改。督察结果将抄送省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作为被督察地方、部门领导班子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如果这次环保“大考”通不过,不仅“丢面子”,还可能“丢帽子”。为政一方,就要造福一方。督察目的就是让地方党委、政府真正做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
7月下旬,省政府召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会上通报了市县污水垃圾存在问题。从去年起,每季度选择一项环境专题进行全省通报,省政府领导现场点评并提出整改要求,分解到各设区市政府研究处理,再由省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季度督查会议制度的创新之举,在全国首开先河,有力促进了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清清母亲河奔流不息,养育着一辈辈的闽人。福建12条大河水质常年为优,去年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继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版“水十条”后,福建创新开展小流域整治。7月13日,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小流域水质大变化,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为何要在治水上如此不遗余力?
坚守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让百姓喝上放心水,这就是答案。
将治水向治本、向源头、向纵深推进,福建敢为天下先。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流域实行考核全覆盖,实施交接断面水质双月考核制度;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各行政区将年度考核得分作为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依据;每年7月,对上半年连续三次考核得分排名在最后三名且水质下降的断面,由省环保厅约谈所在县、市(区)政府领导。
“在小流域整治中,各级党委、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每一项措施后面都明确时限和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基层明白怎么做,做什么,必须方向明确、职责分明、分工协作,建立起联防联治机制。省财政将设立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2016-2020年,每年安排3亿~5亿元。
福建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比如流域整治,就是要抓住农村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导向,倒逼环境质量向好。在监测监管工作上,福建确定2018年实现小流域监测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拟新增监测断面550个,这意味着村前屋后小河水质的好坏,都能用数据说话。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建正着手建设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形成纵向连接县—市—省—国家,横向覆盖生态监测各相关部门的监测大数据网络。在网格化监管方面,将建立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环保网格监管体系,解决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环境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实现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全方位、全覆盖。
早在2003年,福建在全国就率先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2015年,省政府又研究通过了《福建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开创性实行因素分配和考核奖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与地方财力、保护责任、受益程度等挂钩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效调节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了流域资金的有效整合,为生态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创新开展红线管控制度。坚持保护优先,将接近48%的国土面积纳入红线范围进行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红线分级管控。”相关负责人表示。
约束与激励并举,地方在创新机制体制上跃跃欲试。厦门市率先探索,对症下药,在“生态优先、底线思维”导引下,从龙头做起,实施“多规合一”,厦门城市建设用地压缩了8.3%,全市近六成面积被纳入生态控制区。
泉州通过“赛水质”,发挥资金、项目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鼓励和倒逼两个方面入手,吸引各县区投入资金3.32亿元,参与小流域治理。
福建闽江两岸风光秀丽
闽侯县生猪养殖污染突出,在推动畜禽养殖整治中,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工作责任状,各乡镇(街道)与包村领导、包村工作队签订工作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同时组成督查组,对乡镇(街道)的拆除进度、责任落实、资金投入进行跟踪督查,对整治进展慢、未完成任务的以及禁养区出现新建养殖项目的乡镇及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问责。为调动养殖户积极性,闽侯在坚持必须拆除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养殖户转产转业等具体困难,对限期内拆除猪栏的养殖户予以适当资金补助,并建立转产转业机制,引导群众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三明市大田县整合水利、国土、环保、林业、安监等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行政处罚权,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乡镇配套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分局,并在年底评选“十佳”和“十差”河长,奖优罚劣。
福建的实践说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能虚,必须实。好的顶层设计,还必须依靠基层的有效落实。
如何从“理念”“政策”层面,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这是福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探索的命题。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才能对症下药。
作为国内较早试点排污权交易的省份之一,福建排污权交易近两年来已是“绩优股”。
据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福建,需要增加排污的产业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购买排污权企业所在地区的排污总量不能超过当地的排放控制目标,企业购买的排污权不得突破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只有满足这三点,环保部门才会批复购买权,否则,企业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排污权。在制造业发达的晋江市,排污权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老板的重视。
截至8月15日,今年全省排污权交易总成交金额达3.08亿元,二级市场成交比数占比达93%。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政府没有缺位,始终服务市场,及时封堵一些违法行为,所以福建的排污权交易工作才能游刃有余,良性发展。2014年底,福建先行在造纸、水泥等8个试点行业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今年,所有工业排污企业将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推动企业从“要我减排”向“我要减排”转变,促进行业自律,成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福建还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继续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政府购买环境治理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
日前,省环保厅、省发改委、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联合下发最近《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从明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分级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对环保诚信企业将采取激励性措施,环保不良企业将在贷款、评优、资金补助等方面处处碰壁。福建持续推动绿色信贷,向银监部门提供企业及个人的环境违法处罚信息,一批企业和个人受到了银行的信贷限制,累计收回、否决、压缩银行贷款近15亿元,有效推动企业自律。在三明、泉州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福建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方案(暂行)》也开始研究制定,探索在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但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却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再次交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成绩单。全省环保系统主动服务发展大局,以规划引领导产业科学发展,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环保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今年1-6月,完成3个工业园区规划环评、7个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投资约847亿元。
只要是为民办实事,有1%的可能,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为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为了全省的绿色福利,福建正在用100%的努力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