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用华
【内容摘要】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基础学科,中学生物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注重以实验为平台,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体验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但要追求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体验理论 生物教学 设计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3688所,招生850.78万人,比上年增加14.54万人,增长1.74%;在校生2454.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49万人,增长1.13%。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教育的功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要求高中教育的方式方法随之发生转变。然而,毋庸置疑,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表现在教学模式上,依然贯彻课堂、教师和教材“三个中心”理念,教学方式采取线性思维,注重单一的填鸭和灌输,过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入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基础学科,生物教学理应以问题为导向,注重以实验为平台,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然而,生物如同其他学科,同样面临着教学模式老化的问题,尤其面对个性鲜明的中学生,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现阶段中学教育包括生物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实在必行,新课程改革为中学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体验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但要追求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物课堂中实施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认知主体身份亲自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味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充分整合多重资源,在深入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增强求知的欲望,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体验理论的内涵特征
哲学界已经取得共识: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体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科、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都有不同的解释。体验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我国学者对“体验”的涵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吴敏认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既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既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刘惊铎把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并提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的理论命题,奠定了体验在中国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建立在体验理论基础之上的体验式教育,要按照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成长规律,以及生物教学内容的特有规律。具体而言,体验理论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强烈兴趣,沉浸于知识探究的氛围中,进而自觉吸收新知识,增强知识的获得感。对于教师而言,要退出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增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增强课题教学的寓乐性,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见下图1所示。
1.主体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沦”逐渐被现代教学论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主体性的核心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真正做到在教师的主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
2.差异性。作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承认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中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所受教育、性格特征等存在诸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实施提体验教学模式过程中,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寓乐性。培养学生乐学精神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倡导快乐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实现寓教于乐。具体而言: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教师要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4.教育性。教育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点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成长和进步,体验教育概莫能外。通过自身特有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
三、体验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设计应用
体验理论所倡导的体验教学方式,首先要厘清思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识、学生和学习的辨证统一关系:始终坚持以学习为中心,遵守教学的客观规律,把握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主观反应,切实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关系见下图2所示。
体验教学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确立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方案、实施教学、评价反思5个阶段,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见下图3所示:
1.确立目标。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在生物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确立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所要攻克的关键环节。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教学方向不偏、不歪,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运行。
2.创设情境。体验教学要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设情境就成为重要环节。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善于抛设问题,同时采取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方式,精心组织安排,合理设置情境,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设计方案。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求教师多花心思,合理设计方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路径依赖,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轨道和方向不断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4.实施教学。这是体验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性和实质性阶段,要求采取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既定任务,自主地去探索实验,激发自主探究潜能,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同时要善于加强团队合作,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和思维碰撞,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5.评价反思。作为体验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评估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如何,学生探索出来的答案是否准确等等,需要进一步验证点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敏.《体验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江苏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个案》,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