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探析

2016-10-14 09:42曹峰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思政课

曹峰

摘 要 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较之其他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思政课在这方面相对滞后。工学结合模式强调学生对课堂和某项专业工作的主体参与,这和学生主体内在的审美诉求深度关联。高职院校思政课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审美化教学改革,通过对工学结合的资源、过程和思政课的部分内容进行审美化的整理和转换,实现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实效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 工学结合;思政课;审美化;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0-0061-05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主流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也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利用工学结合的平台和契机所进行的轰轰烈烈改革,思政课教学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则相对滞后。近年来,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思政课也开始了相关的教学改革,试图既提高思政课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契合度,又增强思政课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改革的效果仍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课程性质和定位的限制,又有教改实践的问题。在教材、课程本身无法随意改动的情况下,应对已有教改的做法作出深刻的反思,以便修正甚至变革。本文就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作出概述,提出新的“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及其实施途径,以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补充一种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出现和推广,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尤其是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出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浪潮,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而相对于专业课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成功,高职院校思政课却面临较大的困境和挑战。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困境与挑战

受“项目化”教学改革导引,很多高职院校也纷纷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尝试使用“项目化”教学法,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项目化”教学改革对于专业课来讲,既符合课程的定位,也符合学生的培养目标[1]。但是对于思政课来讲,如果生搬硬套“项目化”教学法,则极有可能既背离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又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成长规律相悖。

对于课程定位来说,思政课(不管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是一门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是第一位的,而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又是其中的内核。所以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性质和内容本身没有对应任何可操作的项目或者很难转化成一个个独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就思政课的本质来说,更不可能将之分解成一个个的工作任务并对应一种种专业技能。说到底,思政课培养的只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价值观及人生观养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而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均是一种“超技能及操作”的偏形而上能力。这些“形而上”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必备条件(这点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适用)。因此,虽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2] 但是如果照搬专业课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方式,思政课本身的理论性、政治性及思想性等必然会遭到淡化甚至被省略,从而成为一门操作性甚至是游戏性的“低能”课程,这恰好和思政课本身的定位和功能相背离。同时,根据目前达成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共识性定位——他们普遍缺乏较高层次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正因为这些能力和素质缺乏,所以要在高职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和补足),如果连思政课都忽视甚至放弃理论教学,而是重视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或者单纯的实践活动,那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从何谈起?

(二)教学内容选择及建构的困境与挑战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专技人才这个主要目标,很多思政课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在内容的选取上下功夫,同时要建构一种“职业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以为高职学生今后的谋生提供一种“对症下药”式的“事前训练和准备”。具体地说,就是“使教学内容职业化,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对接,使教学内容任务化,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将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弱化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学科性、理论性。”[3] 诚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内容选择和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此一来,确实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比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然而,如果将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的内容中心放在“职业化”这个基点上,其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其一,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现实不符。虽然高职院校的第一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首先是一个普通个体,其次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最后才是一个需要以某种技能来谋生的职业人。前者对应的是需培养一些作为个体存在的生活智慧、常识和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次者对应的则是需培养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为人处世原则、健康交往艺术与底线、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等;后者才需对应培养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场规范与原则、职场技巧与艺术等。因此,将课程内容的中心定位在“职业化”素质培养上,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具有明显的冲突,导致以偏概全甚至偏离学生成长的实际之困境出现。

其二,与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明显不符。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功能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很显然,如果仅仅将思政课的内容选取和建构放在和职业人素质相关的“职业化”位置上,必将明显偏离思政课要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之政治追求这两大中心性质功能。所以,由此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选择及建构问题上,如果仅仅将中心定位在“职业化”基点上,将会面临明显的脱离学生成长发展诉求及偏离思政课中心性质功能轨道的双重困境和挑战。

二、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分与合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主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现实,笔者认为,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也需要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这一总体现实背景和前提。高职院校思政课遭遇上述困境和挑战,并非源自于工学结合这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更多地源自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模糊和僵化定势所致。因为不管是项目化教学法还是职业化内容建构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出现和应用,均有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对工学结合这一总体模式生搬硬套的嫌疑,严格地讲,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模糊甚至缺失的表现。要达到既不偏离思政课性质和功能定位又能提高其实效性这个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超越当前的教学改革模式和内容建构思路,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实施等。这些新的理念,至少应包括审美化、社会化、生活化等理念,以下本文重点讨论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

所谓“审美化”,就是使思政课教学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学习成长处境,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超越和解决在生活实际和学习生长处境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具体地说,是从学习、生活中体会人生之审美高峰体验,通过适当参与、体悟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潜在素质和能力,获取自我存在的尊严和价值,从而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绽放出某种超越于世俗生活的魅力,并达成某种高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方式,可以使人感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①”兴趣,其中的行动主体(受教育主体)完全超越了世俗人所具有的“事功意识”或“功利境界”,从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本真之人”和“完整之人”。正如启蒙时期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席勒所言:“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会游戏;而只有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4] 审美化状态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之人。思政课的审美化教学改革,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游戏中”的“完整之人”。 因此,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主要是对思政课“政治化”本质构成了一种拓展、补充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超越。

依据以上对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的定义,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出现了某些错位与耦合,简言之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与工学结合模式出现分与合的情况。以下试从这两个角度作出初步梳理。

第一,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与工学结合模式的错位(分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相对传统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前者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模式,其中突出“工(具体的工作、项目、任务)”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具体的专业技能训练、工作流程的操作、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过程等动手实践环节成了工学结合模式核心要素;后者强调的是“在研读中学”、“在推理演绎中学习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模式,其中突出“探究(深入的钻研、分析、追问等)”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因此,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考究事实背后的规律、探寻特殊背后的普遍等思辨深究环节成了“学院式”模式的中心要素。对比前面对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的定义,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似乎完全停留在世俗世界的“功利境界”位置上,与之相关的动手实践操作学习模式和超越具体“形而下”世界的审美境界相去甚远。因此,从现实角度或表面上看,两者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分离),似乎很难关联到一起,反而和“学院式”模式的“思辨”之对现实的超越似乎更为合拍。

第二,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与工学结合模式的耦合(合流)。按照第一点所言,思政课的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似乎和当前高职院校主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显错位和分离,从而很难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施审美化的教学方式。然而,这仅仅是从表面上看的结果。对工学结合模式稍加分析,会发现与此完全不同的景象。因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各类工作、项目和任务等,其中各种工作过程、专业技能操作训练等实践性环节又是核心要素,从某种程度上看,各类独立的工作、项目、任务等正是各类不同的“游戏”,而完成实践环节则是“游戏”的过程。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各类“工”作为课程的要素,充分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转变之后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理念就和工学结合模式具有了某种深层次的耦合或合流关系。与此同时,思政课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内容、道德内容等,只要通过适当的转化,均可以成为超越于其本身实际状态的层次,趋向于更高的政治审美、道德审美等超越功利境界的“游戏”之自由层次。而这其中的超越,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对“工”之超越,又同样具有本质上的耦合。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路径

(一)对工学结合的资源进行审美化整理和转换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活动的范围已越超出了传统课堂,接触到的人和事也大大超出了传统“学院式”的“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学生视界。显然,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职员”、“学生与准工人”之自我身份交叉,“学生与雇主”、“学校与企业”之横向角色接触等,这些现实情况均为思政课的审美化教学提供了可以开发整理的宝贵资源。如企业职员的敬业乐业之道、学生的创业成功之路、企业家(雇主)的商海战术与经商哲学、企业的成长壮大故事与企业文化等,均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直接利用资源,通过恰当的转换搬上课堂。具体地说,企业里的一些职员将工作当做生命的一部分,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工作态度已经超越了“工作之于谋生”的低层次需求,这是人生审美的一种境界,这样的敬业乐业素材可以成为思政课审美化教育很好的内容;高职院校一些学生艰苦创业,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一个对社会具有重要贡献的栋梁之才,这些创业的奋斗历程和酸甜苦辣等等,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化的生活经历,其具有超越“功利境界”的意义和价值,同样是思政课审美化教育的好素材;一些成就了“兼济天下”大业的企业家,面对商海大潮运筹帷幄,他们置于商海战场、忘我“战斗”不断超越的人生传奇经历,以及他们自身提炼和坚守的一整套经营哲学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经营者之为“谋利”的“事功”层次而趋向审美,这也是思政课审美化教育的极好正面材料;还有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诚实经营、集约发展,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超越历程,成长为特色鲜明、效益卓著的“明星”企业,这其中的摸爬滚打、生死较量等,均是审美化教育的难能可贵资源。显然,以上的这些审美化教育资源,均可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较为便捷地接触到,如果进行适当地整理和转化,则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较为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的素材。

(二)对工学结合的过程进行审美化整理和转换

劳动审美视角,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一切“工”,均可以视作一种劳动(生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劳动训练兴趣不浓等,这些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学风、校风不良的最根本原因,是一个深层次的人性问题。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和切入口。具体地说,要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的审美意识启蒙,使之对劳动产生一种超越性的认识(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谋生,劳动还能实现自我价值)。在工学结合背景下,这种审美意识启蒙恰好可以通过整理和转化学生职业训练(劳动、实习、实训等)的实际素材来达成。这种整理和转化,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学生的职业训练素材为核心,用思政课的相关内容去阐释和论证学生的职业训练之审美意义;二是以思政课教材的某个相关内容为核心,用学生的职业训练素材作为佐证材料来阐发其审美意义。关于高职院校两门思政课具体内容与学生职业训练的对应与实际操作,须另撰文专门探讨,在此不作展开。但是,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大量职业训练(劳动)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审美化教学改革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与成长实际的素材和内容。

(三)对高职思政课的部分内容进行与工学结合相关的审美化整理和转换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任务,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等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思政课内容和工学结合的任务和要求也就具有了“无缝式”吻合对接的可能性。至于这些具体内容的审美化转换,至少有两条进路:其一,是向下走的进路。所谓的向下走,就是将职业道德、理想和精神这些至高无上的“高位”价值与学生能接触的具体的、日常的事例结合起来,以一些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佐证,使学生“由下至上”地感悟其中的审美意义。如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将企业一些相关的人和事引入学生课堂、搜集已毕业的相关学生案例等,以使学生明白塑造职业理想、道德和精神的精义所在。其二,是向上走的进路。所谓向上走,就是用深刻而透彻的方式将职业道德、理想和精神这些“高位”价值从审美化的角度讲透、讲通,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这些价值之于审美的意义。如职业道德方面,按照流俗的理解,它仅仅是一种对某种职业规范和操守的服从和遵守,其中缺乏自由与浪漫之维,而按照审美化的理解,职业道德本身可以成为一种超越服从和遵守的自由化审美,带有浪漫的色彩。对此,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张世英先生所言:“提高道德意识,不能就道德而论道德,不能单凭道德说服,我们需要多提倡一点审美意识的修养和崇高境界的培养,也就多提倡一点超主客关系的精神。”[5]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应该“跳出”道德讲道德,而不是单纯的为道德而道德,前者的境界要高于后者,其根本的特征是使人摆脱了道德“苦行”的感受,而趋向超脱与自由。与此相应,职业理想和精神,也可以按照同样的套路而趋向审美。当然,关于职业道德、理想与精神之于审美的具体转换,那是一个纵深的课题,须专门作出相关的具体探讨。但以上的论述已经表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也有可能利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审美化的转换,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

总之,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基于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又不偏离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和定位,既“大众化”又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人生与成长问题,这种理念主要实现了对思政课“政治化”本质的一种拓展和补充,去除了其刻板、单调的一面,增加了其生活、深刻的另一面。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梁英平.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76-79.

[3] 陈学凤.以职业化思想引导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5-69.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5]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Exploration on Aesthetic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under the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o Feng

Abstract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mode is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aring with the obvious effects of working-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ags behind in this respect.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emphasizes the student participation both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raining, which is tightly related with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ppe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n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mplement aesthetic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processes, and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content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esthe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 Cao Feng, lecturer of Zhongshan Polytechnic(Zhongshan 528404)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