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
——吹糖人

2016-10-14 10:00王莹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5期
关键词:糖稀糖人刘伯温

●王莹/本刊记者

听老人讲,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吃。为了那块牙膏皮,孩子们都冒着挨打的风险把家里没有使用完的牙膏挤出来。想来牙膏皮是计划经济难得一见的好东西之一,现在只可惜经济发展了,牙膏皮也不那么紧缺了。恐怕人们只能对扔到垃圾堆里的牙膏皮报以苦涩的一笑了。

历史由来

作为民间一个谋生的行当,这种古老的传统手艺,相传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稠”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做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的商贩只好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这个行当的标志。

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后来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人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有小鸡、小狗模样,煞是可爱,小孩子都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吹糖人的方法,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吹糖人的雏形随之也就出现了。它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时称“戏剧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自己熬制的饴糖(也称转化糖),糖体为咖啡色,熬制饴糖的主要原料是淀粉。艺师们都有自己的独特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

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般大小,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了糖稀。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

吹糖人是老北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们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为了更快地拿到心仪的糖人,就付钱买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或者人物,要求现做。糖人的样式也各有不同,记得当时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就是“猴拉稀”糖人,但是价格也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将手中的糖人揉捏成猴子的形状。将所要的糖人吹好后。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扎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个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最后,连糖人孙猴、江米碗一块吃掉。

吹糖人的技巧在一个“快”字,当小竹棍缠上“糖稠”之后,就要用很快速度将它吹捏成形,时间久了,“糖稠”冷却了,吹起来很费力,揉捏也很难。在上世纪80年代,不管是“糖猴”还是仙桃荔枝,一般一个值几毛钱,最贵的要算手挥如意棒的孙大圣,售价也是不会超过五毛钱。但它的成本极低,黄豆大的“糖稠”能吹出拳头大的仙桃。当然,放进嘴里就化了,口中只留有短暂的甜味。

民间“吹糖人”的艺人们将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吹气是为了让糖人看上去饱满,捏在于塑造惟妙惟肖的形象,这两步必须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主要麦芽糖出炉就会凝固。制糖人现将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制糖人的艺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在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深得人们的喜爱。

童年的记忆

对于吹糖人的技艺,从古至今就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现在会这项绝技的多为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吹糖人这项民间传统艺术正濒临失传。虽然民间传统艺术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忘,但是从祖辈手里学到独特技艺的传统艺术家们还在坚持着。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童年的记忆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满足。人们还记得在30年以前,北京城的街头巷尾经常还是可以看到“吹糖人”晃动的担子。吹糖人也叫“卖糖猴”,在已逝的岁月,见到流动摊贩挑着担子在卖“糖猴”。糖猴可以玩耍,玩耍够了还可以吃。所以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买它来哄小孩子,认为别的玩具玩够了扔了浪费,糖猴不浪费。那时,只要吹糖人将挑的担子一放下,再打开折叠凳子坐好,掀起箱子盖,整理一下工具、材料,把已做好的样品糖人插摆出来,不用吆喝,四周一定会围满孩子,个个都瞪大眼睛,准备着看艺人吹糖人的手艺。当然,还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争先恐后地喊叫着“给我这只老猴”“我要这个肥老鼠”,其情其景令人怀念。当时,街头叫卖的还有一种技艺叫做“画糖人”。这个和“吹糖人”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画糖人是平面的造型,而吹糖人却是一种立体造型的糖食,画糖人也同样受到了小孩子们的喜爱。画糖人,最见功夫的主要是熬糖和绘画两个环节。糖的多少,加水的比例,熬到什么火候,都是经验的结晶。拿捏不住糖的稀释程度,再好的绘画技巧也无法展现出来。握住糖勺绘画时,讲究的是眼明手快、眼到手到迅速造型,以求一气呵成。无论是吹糖人还是画糖人,这些场景只能印在童年的记忆中,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感觉。

未来之路

吹糖人这一行当,人称“小儿科”它成本低,但获利也低,所以曾有一句歇后语是这么说的“吹糖人的盖大楼——熬着吧”,它形容事情实现很不容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小商贩和民间手艺人生活的艰辛。

古时候这门技术非常吃香,祖辈传承也是相当有讲究,以前的玩具和吃食相对的匮乏,那会儿的艺人们走街串巷或者赶庙会,生意是相当不错,如今糖人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

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历史记忆、 传统文化形式也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声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塌的尘烟里逐渐残缺不齐,甚至最终面目全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和流失严重的双重困境中,传统民间文化的血液正从现代人身上缓慢流失。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大马路上川流不息,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但吹糖人仅仅散落在某些残留的胡同小巷中。手艺人往往只有简陋的摊位,吹糖人的经营受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很大。由于糖人在街上叫卖,风吹日晒,尘土附着之上,是很不卫生的。而且,糖人通过艺人口吹,里面也会沾上艺人唾液。到了上世纪90年代,儿童和家长的卫生知识提高了。物质生活也大幅度提升,现如今很少再有人购买。并且,现在的手艺人们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技艺的传承受到了挑战。

现如今,只有在颐和园、庙会、赶集的集市上时而能看到吹糖人的身影。有兴趣的朋友们还可以自己亲自操作,体验吹糖人的乐趣,技师们准备了各种模具,首先选择喜欢的模具,然后将糖快速放好,自己轻轻地将糖人吹起,在吹糖人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力气,如果力气稍大,就将糖人吹破了。这不光是孩子的专利,“80后”的成年人也喜欢上前凑个热闹,吹个糖人,或是买块糖块大快朵颐一番。仿佛回到了童年,品尝到了童年的味道。这些吹糖人的传承人们应该学习怎么将手头的技艺嫁接到高速发展这棵树上。既不失传统的技艺,又不失时代的潮流!

猜你喜欢
糖稀糖人刘伯温
糖人张
和糖稀
刘伯温以德服人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聪明的刘伯温
味道
卖花米团
吹糖人
刘伯温逝世成谜
晶莹糖稀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