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目前,在高中数学预习中,有些教师固守传统预习的方法,停留在勾勾画画、圈圈点点的形式之上,不以数学知识结构为前提,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因此,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提出了结构化预习的全新理念.它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预习的一种学习活动.结构化预习,打破了传统预习的盲目性,让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在学生心中更加明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结构化预习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让提纲成为预习的“指路灯”
预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课前阅读.阅读的内容与方法是怎样的?传统预习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粗略地将知识大概看一遍,只求让学生心中留有印象,这种预习方法是片面且低效的.教师要以知识结构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预习提纲.通过预习提纲,学生能够了解预习的难点、重点;尤其是在提纲的指引下,学生就会知道怎样读,读什么,逐渐地找到预习方法,学会在预习中获取新知识和新问题.
例如,在讲“函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如下提纲:阅读该课后,请尝试回答以下问题:①将初中时所学的函数定义通过举例进行说明;②将高中与初中对函数定义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简单介绍;③对函数与映射进行比较,说出其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尝试进行以下练习:①如果集合A为集合B的函数,那么描述f(A)与集合B两者关系.②说明“f(x)=x2+2x-1”中f(x)所代表的意义,以及f(2)=7所代表的意义.③将“x>2,x≥2,1 二、让问题成为预习的“导线”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以及概念抽象性,使很多学生因读不懂而读不下去,最终使预习停滞不前.那么,怎样让学生想读并乐于读呢?让问题成为预习的“导线”,给学生心理注入一些挑战的积极因素,预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例如,在讲“反函数”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串,让学生去课本中找答案:①你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反函数也是函数?②每个函数都有一个相应的一个反函数吗?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有反函数?③是不是反函数只能用f(x)来表示?④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是否存在着一定关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并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比赛式“检查”,学生预习的热情就会格外高涨,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些疑问.这种方法,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内容来说,效果更加明显. 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注重趣味性,让问题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闪光点”,使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快乐. 三、让思考成为预习的“主旋律” 结构化预习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提前进入一种思考模式.思考是学生深入知识本质,构架完整知识结构的开始;思考也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教师应让学生在预习时学会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善思和勤思的品质与习惯,应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疑与解疑,在思考中获取新知.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要求他们每人都要提出一到两个问题,可以是预习过程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经探索出答案,却不敢确定的问题;还可以是自己已经确定了答案,但是想考考其他同学的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性,他们的问题精彩纷呈.有的学生问:y=-2x是不是指数函数?还有学生问:怎样制作指数函数图象?这些问题的背后无不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时,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学会如何思考. 总之,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预习,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思路,建立起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意义的重复.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质疑.这是保证学生在课堂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