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

2016-10-14 07:04孙明利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氧气科学家化学

孙明利

化学史是人类在探究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化学知识系统性的描述,不仅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化学事件、化学发展历程,还向人们展示了在化学研究中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有趣的发现过程、奇闻异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世界其实是非常美妙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通过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学习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谈点体会.

一、在理论讲解中渗透化学史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时,都需要经过一段的适应期.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讲解一段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讲“化学的起源”时,教师可以从古代的炼金术、陶瓷制备、青铜器的冶炼以及香料的提取进行引入,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和人类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需要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的这些化学知识是凌乱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就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因此就形成化学学科.

又如,在讲“元素”时,教师可以讲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提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这四种元素构成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世界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世界上哪些现象不能用这些元素来进行解释,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的现象,如金属、食盐、牛奶等,这些都不能用这四种元素来解释,因此四元素的说法是错误的.另外, 17世纪英国科学家波意尔通过实验证明了化学四元素的荒谬,主要是不能通过金子来获得水、土,也不能得到汞和盐.此时教师再讲述物质的本源——元素.通过化学史的引入,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现象和化学世界结合起来,同时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利用实验对化学现象进行证明.

二、在实验探究中渗透化学史

化学学习过程,必然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支撑.在探究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渗透化学史,让学生通过历史上一个个与化学实验相关的故事了解其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

例如,在讲“空气的组成”时,对于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分析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这两种物质组成的?随着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三个探究“空气组成成分”的化学实验:首先是普利斯特里在实验中,通过凸透镜聚光,对氧化汞进行加热时,发现了氧气,然后对氧气的各种性质进行探究;其次是舍利通过实验证明了氧气的存在,还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了研究,一生都奉献给了化学事业;最后是拉瓦锡在实验中发现了氧气,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教师渗透这几个与化学有关的故事后,让学生分析这三个科学家究竟是谁最早发现了氧气.班级里面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资料查阅,分别对普利斯特里、舍利以及拉瓦锡三个科学家的贡献进行了解.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氧气的最早发现者究竟是谁,学生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习到了一种科学精神,学会利用实验、数据来说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在思维方法中渗透化学史

在化学研究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将化学知识条理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数字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对信息进行加工.而化学史中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运用了很好的思维方法,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

例如,在讲“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两个实验来进行分析:第一个是汤姆逊的实验,其在研究中提出了枣糕模型;第二个是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其在研究中用α射线对金箔进行轰击时,发现大部分粒子是穿过金箔以后继续前进,只有少数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因此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有正电,位于原子的中心,而带有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通过这两个实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对未知的现象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进行证明,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化学理论知识本身就是在化学发展史中提取出来的,与化学史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化学史中趣味性的体现,使学生不能客观地对待化学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学生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了解每一个化学知识点背后都蕴涵着无数科学家的探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习到化学史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氧气科学家化学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假如我是科学家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