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和知识来武装自己,对抗商家的隐私侵犯方可成
在美国加州,富可敌国的Facebook公司CEO扎克伯格拥有一套价值700万美元的豪宅。买下这座房子之后,他又做了一件普通人压根想不到的事情:把周围相邻的四座房子也买了下来,共花费3000万美元。
别搞错了,扎克伯格并不是在炒房——要炒房,还是来中国比较有赚头。扎克伯格之所以要买这么多房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原来,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想要在他家附近盖一栋高楼,一旦建成,扎克伯格家的卧室将进入该楼的可视范围内。扎克伯格一气之下,把周围的房子都买了下来,阻止开发商的盖楼计划。
然后,他又不怕折腾地开启了改造计划,要把周围几栋房子都拆掉重建,打造成自己的“家庭综合体”,进一步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一计划虽然在2016年9月被加州建筑评审委员会否决,但扎克伯格保护自己隐私的努力肯定不会就此止步——他有雄厚的财力可以为自己建立最好的保护。
隐私从来都是一种不平等的东西。开车比挤地铁当然能享有更多的隐私,住在独栋别墅中当然比和别人合租一套小公寓更能保护隐私,但这些都需要付出昂贵的金钱代价。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隐私面临着更大的威胁,无论政府还是商业公司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我们的种种信息。扎克伯格的Facebook,一大盈利模式就是搜集用户隐私,贩卖给广告商。和线下生活中的隐私保护一样,网络上的隐私保护也是一种很贵的东西,穷人和富人所能得到的隐私保护同样非常不平等。
就像线下的隐私可以靠买房、买车来保护一样,线上的隐私也可以通过购买硬件和收费服务来保护。但是,消费能力稍差一些的用户,也就很难享受到更好的隐私保护设备。
硬件有贵贱之分,软件也有差别。例如,所有人都可以用免费的邮箱、免费的云盘服务,但是使用免费服务的代价是牺牲隐私——在注册时你点击的“同意用户条款”已经允许商家收集你的各种信息了。而如果你愿意每年花费几十、几百美元,就可以用上隐私保护更好的服务,你的信息不会被收集、贩卖。
其实,这些付费服务考验的不仅仅是经济能力,而且是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毕竟,你首先得了解网络隐私的基本原理,得知道哪些服务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才会有下一步的购买行为。而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对于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和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度相关。因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体现为了“隐私鸿沟”。
此外,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也更容易被商家的小恩小惠打动,以自己的隐私换取一些微不足道的回报。例如,报上自己的手机号,就可以领一袋洗衣粉之类的小礼物;填写自己的个人资料,就可以参与抽奖;在手机上点一些广告,允许商家收集一些信息,就可以获得一些手机游戏中的收费道具,这样的活动吸引的往往是中下层民众参与。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个人信息被获取、贩卖得最为猖獗。
有人说,社交媒体时代的隐私已死。其实更准确地说,隐私没死,只是变得更贵了。就像普通人不可能像扎克伯格一样把自己家周围的房子全都买下来,社会中下层民众也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和知识来武装自己,对抗商家的隐私侵犯。隐私在数字时代的不平等,可以给“科技发展是否带来社会平等”这个问题带来一个侧面的回答。
(作者为传播学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