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寿芬
假期,读龙应台的《孩子 慢慢来》,喜欢这名字,亲切,柔软,沉静。封面上,铁轨中的一段铺着一地金黄,孩子慢慢踱步,神情那样专注。文字说明是“长长的路,慢慢地走”。画面没有我们想象中一望无尽的长路,只有脚下一片小小的空间,似乎在告诉孩子,也在告诉每个读者,我们不需要拼命赶路,看着脚下一段路,自由享受独步的快乐,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想到旁边还有一位平等分享这一宁静时刻的妈妈,真让人陶醉。
于是,整整一晚上,我沉浸在龙先生款款深情的诉说中,与这位母亲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八个月大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于是每天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像个导游,给孩子介绍这个世界;每天晚上给孩子念故事,但那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看似不经意的、随处可见的生活片段,在妈妈的眼里,是那么的精彩,值得回味,让人感受到从骨子里流淌出的母爱。孩子顽皮的举止,童稚的言语,也让我无数次地忍俊不禁,那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为之动容。
龙先生不是教育家,《孩子 慢慢来》也不是教育专著,但从那细腻而干净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教育理念。
序言中龙应台在买花时,遇到帮她包花非常吃力的5岁男孩,她这样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的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小男孩此时最需要的教育就是耐心等待,她没有焦躁,没有催促,没有设法替代,而是舍得花时间等待小男孩扎出世界上最美的蝴蝶结。教育需要等待,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需要宽容和耐心,更需要温柔的坚持。
可是现在的家长,对生命的成长越来越缺少耐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个个摩拳擦掌,从“123”到“ABC”,从琴棋书画,到吹拉弹唱,各种兴趣班、培优班填满了孩子的童年。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以为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真的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快更好吗?小小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营养”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可不能做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再看看当下有些教师的课堂,可谓热闹非凡,光电声像齐聚,容量大,节奏快,一环紧扣一环。多数学生还没有读透文本,就被要求分享阅读心得,一些“话语领袖”也应声而起;学生阅读刚刚有了疑问,教师便忙不迭地抛出答案接应,展示自己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力,全然不顾“儿童立场”与“儿童视角”。学生随教师一路浮光掠影,心灵深处留下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只有让节奏慢下来,学生安静地走进文本,以自己的视角还原、丰富文字背后的真实,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建构文字的立体表象,才能让文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田,课堂自然也就会丰满深刻起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陪伴一级级的学生成长,面对不同的学生,很多时候也是急不得,快不得。我们在教学和管理中提出各项要求,恨不得立竿见影,让每一个学生马上做得完美才满意。殊不知,每一个孩子受着不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习惯不同,性格各异,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与其整日愁眉不展,抱怨连连,不如换一种心态和学生一起成长,陪伴着,引领着,浇灌着,静静等待这一朵朵或许不够娇艳的花苞悄悄绽放,给学生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渐渐地,我们定会闻到花香,听到鸟鸣,看到漫天亮丽的星斗。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温情与理性的教导,离不开潜移默化的教育,更离不开耐心的等待。亲爱的孩子们,长长的路,我愿做像龙应台一样母亲般的教师,陪着你们一起,慢慢地,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