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兰 许灵菲 濮英姿
摘要:各种地面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极大,在土方工程施工期间,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必须修建永久性和临时性的路基排水设施,本文主要讨论了各种山区路基排水措施。
关键词:山区路基;排水措施;探讨
各种地面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极大,在土方工程施工期间,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必须修建永久性和临时性的路基排水设施,不断完善排水系统,使全线沟渠、管道、桥涵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保证危害路基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出路基范围之外,保持路基施工现场始终处于良好的排水状态。
路基排水工程主要分为地面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地面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无消力池的跌水、油分分离池与蒸发池等;地下排水设施包括暗沟(管)、渗沟、渗井、排水隔离层、仰斜式排水沟等。本文主要讨论了各种山区路基排水措施。
1.路基地面排水设施
路基地面排水设施的作用是将可能停滞在路基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并防止路基范围外的地面水流入路基内。
1.1边沟
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或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边沟的断面形式,一般土质边沟宜用梯形;矮路堤或机械化施工时可用三角形;在场地宽度受到限制时,可用石砌矩形;石质路堑边沟可做成矩形;积雪、积砂路段宜做成流线形。边沟的深度和底宽一般不应小于0.4 m。
1.2截水沟
截水沟设在路堑坡顶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用以拦截上方流来的地面水。其断面形式一般为梯形,在地面横坡较陡时可做成石砌矩形。截水沟底宽不小于0.5 m,深度按流量确定,但不应小于0.5 m。沟底纵坡较大或有防渗要求时,应予加固。加固后的截水沟在山坡上方一侧的砌体与山坡土体连接处,容易产生渗漏水,应严格进行夯实和防渗处理,以防止顺山坡下来的水渗入而影响山坡稳定。
截水沟的水流应避免流入边沟,而应将水流排人截水沟所在山坡一侧的自然沟或直接引到桥涵进口处,以防止在山坡上任其自流,造成冲刷。
1.3排水沟
排水沟的作用是将边沟、截水沟、取土坑或路基附近的积水引入就近桥涵或沟谷中去。排水沟的断面和纵坡要求与截水沟基本相同。
紧靠路堤护坡道外侧的取土坑,若条件适宜,可用以排水。这时,取土坑底部宜做成自两侧向中部倾斜2%~4%的横坡。出入口应与所连接的排水沟平顺衔接;当出口部分为天然沟谷时,不要使水形成漫流。
1.4急流槽
在纵坡陡峻地段的截水沟、排水沟,可用单级或多级跌水或急流槽连接。跌水和急流槽的断面一般采用矩形,用浆砌片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水泥混凝土修筑,急流槽包括进口、槽身、出口三部分。进口部分始端和出口部分终端的裙墙应埋人冻结线以下。急流槽分节长度宜为5~10 m,接头处应用防水材料填缝。混凝土预制块急流槽,分节长度宜为2.5~5.0 m,接头采用榫接。
1.5无消力池的跌水
跌水构造分为进口、台阶、出口三部分。台阶高度应小于600mm。跌水槽身一般砌成矩形。沟槽槽壁及消力池的边墙厚度,浆砌片石为250~400mm,混凝土为200mm,高度应高出计算水位,并且不应小于200 mm:槽底厚度为250~400mm。出口部分必须设置隔水墙。
1.6蒸发池
平原地区排水较困难,挖成取土坑后其底部比原地面降低,排水更困难。以取土坑作为蒸发池,在雨水较少地区是一种经济的选择。蒸发池应与路基保持一定距离以满足路基稳定的要求,蒸发池池底宜设0.5%的横坡,入口处应与排水沟平顺衔接。蒸发池四周应进行围护。
1.7油水分离池
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道路排水不应对饮用水源、养殖水系造成污染,所排污水应进行净化处理。道路路面排出的污水一般以悬浮物和石油为主,与其他行业比较,道路污水含油量较低。因此,目前道路项目上很少采用油水分离池。
2.路基地下排水设施
2.1暗沟(管)
暗沟是地面以下引导水流的沟(管),无渗水和汇水的功能。沟底必须埋人不透水层内,沟壁最低一排渗水孔应高出沟底至少200岫。
暗沟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砌筑时,在沟壁与含水层接触面以上高度,应设置一排或多排向沟中倾斜的渗水孔,沟壁外侧应填筑粗粒透水性材料或土工合成材料形成反滤层。沿沟槽底每隔10~15 m或在软硬岩层分界处应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沉降缝和伸缩缝一般设在同一位置。暗沟顶面必须设置混凝土盖板或石料盖板,板顶上填土厚度应大于500mm。
2.2渗沟
渗沟可埋设于路基边沟下面,边坡上方横穿路基。若流水量大,可在填石中或在路基边坡上设置水管等,增大排水量。渗沟按材料、结构、位置不同可分为填石渗沟、管式渗沟、洞式渗沟、边坡渗沟、支撑渗沟等。各类渗沟均应设置排水层、反滤层和封闭层。
①填石渗沟。其材料为石料和砂。石料应洁净、坚硬、不易风化。砂宜用中砂,含泥量应小于2%。渗水材料的顶面(封闭层以下)不得低于原地下水位。当用于排除层间水时,渗沟底部应埋置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沟壁一侧应设反滤层汇集水流,另一侧用粘土夯实或浆砌片石拦截水流,如渗沟沟底不能埋人不透水层时,两侧沟壁均应设置反滤层。在冰冻地区,渗沟埋置深度不得小于当地最小冻结深度。填石渗沟纵坡不宜小于1%。出水口底面标高应高出渗沟外最高水位200mm。
②管式渗沟。管式渗沟是最常用的地下排水设施。渗沟的横断面为梯形,沟壁坡度随沟深而减缓。为了保证沟内的回填料有良好的透水性,并且在沟内水流渗入排水管时不堵塞管上的槽孔,必须控制回填材料的级配组成和细颗粒的含量。管式渗沟长度大于100m时,应在其末端设置疏通井,并设横向泄水管,分段排除地下水。泄水孔应在管壁上交错布置,间距不宜大于200mm。渗沟顶标高应高于地下水位。管节宜用承插式柔性接头连接。
③洞式渗沟。在盛产石料地区可采用洞式渗沟,在路基范围外拦截地下水。盖板间留有20mm的缝隙,在盖板顶上铺以透水的土工织物。渗沟的迎水面处应设置多层反滤层,每层由150~250mm厚的粒料组成。洞式渗沟填料顶面宜高于地下水位。为了防止泥砂侵人反滤层和防止地面水进入渗沟,顶部必须设置封闭层,封闭层宜采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水泥砂浆勾缝,寒冷地区应设保温层,并加大出水口附近的纵坡。封闭层厚度应大于500mm。
④边坡渗沟。边坡渗沟用于疏干潮湿的边坡和引排边坡上局部出露的上层滞水或泉水,并起加固边坡的作用。边坡渗沟断面通常采用矩形,其宽度为1.2~1.5 m。由于边坡渗沟集引的地下水流量较小,故可只在其底部用大粒径石料填充作为排水通道,其外周设置适当的反滤层。渗沟内部的其余空间可用筛洗干净的小颗粒渗水材料填充:边沟渗沟的基底应设置在潮湿土层以下的干燥地层内,阶梯式泄水坡度宜为2%~4%,基底应铺砌防渗层。为了保持边坡渗沟的稳定,沟底宜挖成台阶式,台阶一般长2~3m,高1~2m,并用浆砌片石砌筑。其下部出水口宜用干砌片石垛支挡渗沟内的填料和排除所汇集的地下水。边坡渗沟应从下游向上游开挖,而且各条边坡渗沟要间隔开挖,并及时回填。
⑤支撑渗沟。支撑渗沟主要用于较深(2~10m)滑动面的不稳定边坡,或在路堑、路堤坡脚下部等部位。支撑渗沟的基底宜埋入滑动面以下至少500mm,排水坡度宜为2%~4%。当滑动面较缓时,可做成台阶式支撑渗沟,台阶宽度宜大于2m。渗沟侧壁及顶面宜设反滤层。寒冷地区,渗沟出口应进行防冻处理。渗沟的出水口宜设置端墙。端墙内的出水口底面标高,应高于地表排水沟常水位200m以上,寒冷地区宜大于500mm。承接渗沟排水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
2.3渗井
渗井适用于挖方路基或全冻路堤无平面排水条件的路段。渗井填充材料按单一粒径分层填筑,不得将粗细材料混杂填塞。下层透水层范围内宜填碎石或卵石,上层不透水范围内宜填砂或砾石。井壁与填充料之间应设反滤层。渗井顶部四周用粘土填筑围护,井顶应加盖封闭。渗井开挖应根据土质选用合理的支撑形式,并随挖随支撑、及时回填。由于排水渗井易于淤塞、造价高,一般不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