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应用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研究

2016-10-10 02:39曹浩王姹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根管治疗

曹浩 王姹

[摘要]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形态及其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方法 随机选取150例患者共计300颗患牙的CBCT影像,按年龄分为三组,观察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形态,统计MB2检出率,MB2左右对称检出率,并比较MB2检出率和年龄间的差异。结果 MB2检出率为52.0%,左右对称检出率为42.9%,20.39岁年龄组的MB2检出率为82.0%,随着年龄的增加,MB2检出率明显降低,不同年龄组的MB2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MB2有较高的发生率,CBCT可用于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的观察,能有效检出上颌第一磨牙MB2。

[关键词]锥形束CT;根管治疗;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中图分类号]R816.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200-03

完善的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疗术成功的关键,但根管系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变异性、个体性及多样性极大地增加了根管治疗的操作难度。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复杂,近中颊根根管解剖形态多样,往往存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且较近中颊根(MB)、远中颊根(MB)和腭根(P)窄小,根管口钙化位置隐蔽不易发现,容易遗漏根管,是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根管系统的研究包括影像学检查和显微根管探查,相对于x线牙片和全景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为牙齿的解剖形态研究提供了三维影像资料,清晰地显示了髓腔和根管的三维形态,对根管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应用CB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进行研究,统计MB2检出率,MB2左右对称检出率,并比较MB2检出率和年龄间的差异,以期对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仪器设备

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为卡瓦盛邦公司出产的Kavo 3D eXam,扫描像素为0.25立体像素,扫描时间为26.9s,观片是亮度和对比度调至最佳效果。

1.2一般资料

所有实验对象均是我院2013年6月~2015年9月拍摄的CBCT,病种包括阻生齿、牙周病、种植体修复、正畸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等,并符合以下要求:(1)CBCT图像清晰无伪影;(2)上颌第一磨牙发育完全,根尖发育良好;(3)上颌第一磨牙完整,无牙体牙髓牙周病变;(4)上颌第一磨牙未经牙髓治疗,无充填物。

1.3分组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年龄分为20~39岁、40~59岁、≥60岁三组,每组随机抽取50例患者的CBCT影像,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均纳入分组,即每组共计100张上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

1.4研究方法

将收集的符合要求的CBCT图像经过计算机三维重建,选择0.125mm的图像断层,从髓室底至根尖层面逐层观察,并调整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进行观察,评价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根管的形态和数目,所有CBCT图像均由同一人拍摄,图像由另一位高年资牙体牙髓医师完成。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B2检出率

本实验通过CB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近颊的形态结构进行影像学分析,从根管口水平,根中1/3水平和根尖1/3水平进行观察,确定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根管形态和根管数目,并从冠状位和矢状位连续滚动观察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根管形态。本实验共检测150张CBCT图像,共计300颗上颌第一磨牙,MB2检出率为52.0%。

2.2MB2对称性

在150例被检测患者的CBCT影像中,左右两侧均检出MB2的比例为42.7%,单侧检出MB2的比例为19.3%,左右两侧均未检出MB2的比例为38.0%。说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根管数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3不同年龄段的MB2检出率

由表1可知,20~39岁年龄组的上颌第一磨牙MB2检出率最高,为82.0%,随着年龄的增加,MB2检出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组的MB2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复杂,MB2发生率较高,根据Jin Hee Lee等的评价标准将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根管形态分为5类:I,从髓室底延伸到根尖的单根管(1-1型);Ⅱ,髓室底部两根管分开,在近根尖部融合为一个根管(2-1型);Ⅲ,两个独立分开根管口,从髓腔延伸至根尖部(2-2);Ⅳ,单根管离开髓室底部,管中分成两明显根管,根尖部形成两独立根尖孔(1-2);V,根管数>2。

随着人们对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的逐渐关注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提高,MB2检出率逐渐增高。MB2检出率与受检人群、检查方法、操作技术和评价标准有关,目前MB2研究方法主要有离体牙研究、根管显微镜研究和影像学研究,研究结果MB2的发生率在52%~96%不等。本实验MB2检出率为52.0%,说明多数上颌第一磨牙存在MB2,提示临床医生在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中应仔细探查MB2根管是否存在,必要时使用CBCT进行影像学指导,使用根管显微镜进行显微根管治疗,以避免因MB2根管遗漏造成根管治疗失败。在本实验中,MB2不仅发生率较高,并且具有对称性分布的特点,在150例被检测患者的CBCT影像中,左右两侧均检出MB2的比例为42.7%,均未检出MB2的比例为38.0%,单侧检出MB2的比例仅为为19.3%,说明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实验结果显示,检出率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在20~3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达到82.0%,随着年龄的增加检出率逐渐下降,≥60岁年龄组检出率仅为21.0%。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牙本质的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继发性牙本质不断形成,牙髓腔逐渐变小,当根管横截面积小于CBCT分辨率最小值时,其影像图片无法显示其结构,MB2检出率随之下降。

综上所述,CBCT为牙体牙髓提供了三维影响,能够更真实清晰地反映复杂的根管系统,为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生率较高,常左右对称发生;使用CBCT的MB2检出率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在根管治疗中若能够有效避免MB2遗漏,彻底清理根管并严密充填,则可以显著提高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根管治疗
四手操作法护理配合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纤维桩修复方式影响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的抗折性能
对比单纯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充填结合即刻手术治疗在前牙根尖周囊肿的治疗效果
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维吾尔族人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因素与根管治疗的难度分析
奥硝唑合剂治疗牙体牙髓病临床观察
根管治疗同步冠修复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