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数学审题薄弱之因索数学基石稳实之策

2016-10-09 16:56李丽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低段学生成因分析策略

李丽英

[摘 要]学生审题能力是其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低段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教师要厘清影响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成因,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以教材为本,准确、迅速获取数学信息;以教师为辅,精准、快速呈现数学信息;以学生为主,独到、精确解读数学信息三个策略出发,逐步提高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低段学生 审题薄弱 成因分析 数学信息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56

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探究事物。解题如同闯关,审题是解题的入关口,能否准确顺利地通关,往往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对于各个知识点学生都略知一二,但是要将它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却非常困难,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审题能力薄弱。

寻源——低段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成因

在教学中,不少学生拿到题目匆匆阅读后便提笔解题,缺少认真读题和仔细审题的过程。他们有的是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造成感知错误;有的是在解题过程中方法不够严谨,导致错解;有的甚至抄错题目中的数字而造成错误;有的是在知识整合后,缺乏缜密的思路和举一反三的习惯而不会解题。

目前改版后的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题目大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要么被色彩丰富的图画所吸引,要么因识字量不多,缺乏读题的耐心,无法全面地审题,也不善于找出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导致解决问题时的出错率非常高。

探径——提高低段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直击教材:准确、迅速获取数学信息

改版后的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充分展现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表面上看,信息呈现的方式更直观了,但实际上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1.阅读信息找关键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的,准确理解某些字词的意思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读题,对题中影响数量关系的重要字词仔细推敲、认真揣摩,让学生准确把握题意。

2.分步解读扫障碍

信息解读必须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在解读信息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情节障碍,导致解题思路受阻。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出示例题如图1。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还需要240厘米”,教师就要写学生一起解读,从这两点入手:一是还剩下多少彩带;二是剩下的彩带与“还需要240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解读,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全面观图挖隐藏

一些图文结合的题目,把部分信息隐含在图片中,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仔细观图的习惯,找出隐藏在图中的关键信息。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出示例题如图2。除了在图中直接读到的文字信息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获取图中隐藏的信息,即“限载乘客60人”,这是能否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4.适当筛选找对应

根据问题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排除干扰信息,找出问题对应的信息。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出示例题如图3。教师先通过课件向学生解说足球赛的记分方法,即上半场加下半场的得分等于总分,再展示二年级两个班足球赛得分情境图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需要算些什么,这里分三步让学生明确。第一步:在知道总分的情况下,求“上半场二(2)班得了多少分?”的对应信息是下半场二(2)班的得分情况。第二步:根据已有信息,推出下半场二(2)班的得分对应信息是下半场二(1)班的得分。第三步:下半场二(1)班的得分的对应信息是“二(1)班42分”和“上半场二(1)班得了24分”。通过这样的分析,再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题难度降低了,问题迎刃而解。

5.走进生活读文本。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钱”的概念比较淡薄,接触人民币的机会也很少,加之硬币“1分”“2分”“5分”和纸币“1角”“2角”“5角”退出“江湖”后,学生根本无法认识这些钱币,也难以建立概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掌握人民币,教师特地在网上搜集了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全套人民币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币值,介绍每张人民币上的图案代表的意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学习人民币的换算。为巩固效果,教师联合班队课,开展“班级小超市”活动,“超市”里呈现的物品都是教师精心选取的,标价也是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始后,让学生先用平时得到的爱心章跟教师换自制的模拟人民币,再拿着这些人民币去“超市”购物。这一节课的课堂气氛高涨,学生不但学会了使用人民币,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换取了心爱的奖品,人民币这一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巩固。之后,教师让家长配合,平时去超市或菜场时尽量将付款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激起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带入生活的热情。

二、直面教师:精准、快速呈现数学信息

1.“知己知彼”需有度

“知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充分了解。一道题目从设计到解答,往往运用到多个知识点。在把题目呈现给学生前,教师要了解这道题中涉及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无前后承接,学生解答该题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点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梳理整个学段教材的知识网络,对教材内容要有基本的框架。

“知彼”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作充分了解。例如,在二年级“表内乘法(一)”的主题图教学中,教师一开始的提问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在这幅画中,小朋友都在玩什么呢?”(直接把学生注意引向需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

2.“谨言慎行”有先后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并非一蹴而就,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一节有层次感的课,教师要事先考虑好一道题目中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然后依据课堂生成灵活有序地加以出示,使课堂教学条理分明。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出示例题如图5。由于题目中出现的条件和问题较多,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比较难的问题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审题,尽量让学生做到有序观察,不遗漏不重复。接着针对第一个问题提问:“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请在图中圈一圈。”第二个问题比较典型,教师可以教学生分三步处理:一找,即找到对应的数学信息;二列,即根据找到的有用信息列出式子并计算出结果;三比较,指根据计算的结果和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再判断出“能或不能”“够或不够”。让学生这样分步解题,答题有序,思路严谨,减少出错。

3.“有声有色”创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换多种形式来创设“有声有色”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位置”时,左、右位置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一方面,学生的空间概念薄弱;另一方面,对于图中“物”和“人”的左右方向以谁为参照物难以确定。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厘清学习思路,对于含糊不清或学生有争议的题目,教师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意思再创一个情境。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言传身教”细观察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引导方式,教师应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在教学中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感染、引导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观察事物时,有的学生会被情景图中的图案分散注意力;有的学生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中心、缺乏条理性;还有的学生重复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为此,教师在出示题目后,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做到有重点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

三、直视学生:独到、精确解读数学信息

1.反复读题明题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学会耐心、细心地读题是提高数学审题能力的首要任务。通过有效读题,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

低段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保持度比较短暂,容易对单一不变的事情产生疲倦感,根据这一认知特性,教师在培养读题能力时要尽可能地变换多种读题形式。读题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求必须明确,标准必须统一:读准题——不添不漏不破句,细嚼慢咽仔细读;读好题——有表情,有轻重,人物对话抓关键词;读懂题——知情节,明关系,信息取舍有依据。要求学生在读懂题目后,还要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正确表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如“4和7相加的和是多少?”与“4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两题中两字之差,题意不同,解法和结果也不同。

2.“咬文嚼字”细斟酌

数学课的“咬文嚼字”是让学生学会斟酌,善于分析,精于表达。数学题目中往往会有一些隐含信息、多余信息、解题关键词等,学生要学会取舍,加以辨析,并能准确理解和复述。

数学题目中经常出现“增加到”和“增加了”、“上升到”和“上升了”、“比谁多”和“比谁少”、“再增加”和“还需要”、“原计划”和“实际”、“打折”和“原价”等专业性词语,还有植树问题中公路“两旁”和公路“两端”等词近义不同的情况。如“电工买了一捆100米长的电线,昨天用了10米,今天用了9米,现在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与“电工买了一捆100米长的电线,昨天用了10米,今天用了9米,现在还剩多少米?”这是一组易错题,通过仔细读题后发现,要正确解题,就必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短了”和“还剩”。“短了多少米”是求一共用掉多少电线,用加法解题;而“还剩多少米”是求用掉后余下的部分,用减法解题。加强这类易错题组的对比训练,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审题的经验,更加精确地把握题目的本意。

3.“言之有理”慢提高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能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方法,可展示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审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总会有审题结果不一的现象,但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会“说题理题”的习惯,让他们有想说的激情、会说的胆量、敢说的勇气。如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这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什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刚开始学生可能说不完整或说不清楚,教师要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说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系统化思维、条理化说理、数学化表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应用意识。

通过“说题理题”,学生间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各执一词地争论,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厘清了解题思路,提高了解题技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能力,也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会了取长补短,建立了追求真理、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品质。

中国有句古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需要用心重视、耐心指导、精心培养、恒心训练,并注重细节、倡导方法、持之以恒,必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成为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低段学生成因分析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Passage Four